台北報導根據市調機構集邦科技最新報告,大陸高資本支出的晶圓廠建設專案備受業界關注,尤其是近期士蘭微、粵芯等新一批晶圓製造專案的出現,將使得產業競爭升溫,並且帶動產能擴增,預估至2018年底中國大陸12吋晶圓製造月產能將接近70萬片,較2017年底成長42.2%,2018年產值將達人民幣1,767億元,年成長率為27.1%。根據集邦科技最新統計資料,至2017年底的2年當中,大陸新建及規畫中的8吋和12吋晶圓廠共計約28座,其中12吋有20座,8吋則為8座,多數投產時間將落在今年。目前中國積體電路製造產業是內資、外資、合資等3種方式並存模式,其中合資及外資部分幾乎占去一半以上的產能,並且在先進技術對比方面,外資廠商也占有絕對優勢。觀察廠商布局動態,以中芯國際為首的本土晶圓廠最先進量產制程目前仍處於28奈米多晶矽氮氧化矽(Poly/SiON)製程階段,雖然在28奈米營收占比、28奈米高介電金屬閘極(HKMG)量產推進、及14奈米研發方面皆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台積電南京廠、聯電廈門廠聯芯、格羅方德成都廠格芯等外資廠商的同步登陸布局,也進一步加劇與本土廠商在先進製程的競爭。同樣,在國際巨頭長期壟斷的記憶體產業領域下,作為新進者的長江存儲、晉華集成、長鑫存儲等本土3家廠商,未來也會長期受到來自國際巨頭廠商在技術專利及價格等多方面的挑戰。另從官方透過產業基金推動半導體發展策略來看,集邦預估,未來包含一期與二期在內大基金,與地方投入資本總額,將逼近人民幣1兆規模。大基金目前在晶圓製造端投資,包含企業及專案部分有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華力微電子、長江存儲、士蘭微、耐威科技等,還有一些重點專案仍在積極對接中。相較於地方資本,大基金參與或是準備參與的新建重點晶圓製造專案,具備更高的避險能力。集邦指出,對於地方資本,目前真正能落實的資金相對有限,而晶圓製造專案對資本的連續性投入要求最為嚴苛,需要同時考慮初期設廠的大規模投資,以及投產中可能存在的產能利用率不高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地方政府換屆時對當地重點專案傳承性影響的不確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