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訊

新聞日期:2024/05/07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ASIC紛擾 創意4月營收摔

北美客戶新案進入量產,次世代3奈米矽智財也漸有斬獲,全年展望不看淡
台北報導
 ASIC廠商創意公布4月合併營收16.93億元、寫近期低點。ASIC族群乏力,世芯-KY法說後亦遭逢市場賣壓調節,法人認為,主要是產品進入世代遷移、營運預期相對保守;創意則可能是專案營收遞延認列,據公司指引,第二季季增介於15~20%,可觀察接續兩個月情況。目前ASIC仍為寡占市場,後進者來勢洶洶,競爭同業也積極爭取CSP專案,短期仍有市場紛擾。
 創意4月合併營收月減22.75%,年減15.93%;累計前四月合併營收73.83億元,年減13.57%。公司預估,本季度NRE(委託設計)、Turnkey(量產)業務將分別成長雙位數及個位數,總營收將季增16%至19%,成長來自AI、加密貨幣、AR/VR等專案認列。
 法人分析,專案認列時點影響單月營收波動,觀察接續兩個月營收認列概況,尚能全面評估營運動能;創意AI專案持續發酵,北美客戶新案已於3月份進入量產,次世代3奈米矽智財也漸有斬獲,全年展望不看淡。
 然而,領頭羊世芯儘管營收持續成長、賣壓依舊沉重。6日以跌停2,835元作收,股王寶座再拱手讓人;法人研判,是因預期相對保守、加上估值修正等非基本面因素所致。
 ASIC市場規模依舊龐大,主要CSP都有計劃投入不論訓練或推論的自研晶片;CSP更開始試圖研發自有CPU,並且委託台廠協助設計。目前ASIC仍為寡占市場,供應商選擇有限,其中,Broadcom、Marvell、世芯、聯發科和創意是少數能夠提供大規模先進製程設計的五家公司;鑒於輝達的解決方案非常昂貴,CSP希望自研ASIC減少對標準產品之依賴。
 供應鏈業者透露,由輝達GB200組成之NVL72的百萬兆級電腦,價格逼近百萬美金,自研晶片成本優勢將持續擴大。另外,製程進入2奈米之後,設計也愈趨複雜,寡占情況將愈趨明顯,未來台系業者仍有望為國際大廠或新創公司首選。

新聞日期:2024/05/06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世芯雙多助陣 樂觀今年營運

IDM大廠訂單進入量產,自研晶片有展望;惟NRE季節因素壓縮毛利率,力拚Q3回穩
台北報導
 ASIC大廠世芯-KY3日召開法說會,總經理沈翔霖持續對業績充滿信心,IDM大廠訂單將於今年順利進入量產,並對CSP業者以自研晶片取代通用型GPU趨勢看法樂觀。沈翔霖表示,公司技術居領先地位、並與代工業者密切合作,為客戶爭取最多產能,全年營運維持強勁。
 世芯-KY股價在3日下跌0.16%收3,145元,被信驊超車而落居成股后,第一季合併營收104.9億元,年增83.52%,然而,毛利率卻寫近期低點18.8%,主要受到委託設計(NRE)季節淡季所致。
 世芯指出,第二、三季在客戶量產動能延續下,將逐季成長並創高,第四季量產動能稍微趨緩,不過NRE有望彌補、營收預估將持平第三季。
 然儘管首季營收再創歷史新高,受到NRE季節性因素及ASIC量產規模擴大,壓縮部分毛利率,首季每股獲利15.83元,未同步伴隨營收大幅成長。
 沈翔霖指出,自研晶片趨勢依舊,支撐營運維持強勁增長。即便明年北美雲端服務業者(CSP)大客戶產品將進入轉換期,不過北美IDM客戶的量產動能將補上,加上新創公司也相當積極,AI趨勢將帶動7奈米、5奈米ASIC晶片業務,其中,7奈米AI ASIC出貨量仍占總收入的一半以上,未來將往5奈米邁進。
 業界評估,新創AI公司皆須要使用2.5D/3D封裝、成本昂貴,所以世芯將是最合適的業者,主要因為相較北美競爭對手,世芯更具備成本及彈性,今年就會有機會看到TAPE OUT,為2025年成長注入動能。
 世芯具備產能優勢,沈翔霖透露,與晶圓代工合作夥伴保持密切關係,陸續取得CoWoS先進封裝產能,為客戶爭取最大產能。世芯自身技術持續領先,不怕競爭對手搶單。
 此外,陸系車廠的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預計今年開始投片,而國產替代CPU自製化商機,世芯也多有掌握。
 沈翔霖也強調,積極分散地緣政治風險,其中,首季大陸地區營收已低於15%,不過只要陸系業者財務穩健並合法合規、公司會持續支持客戶。
 世芯持續分散營運據點,目前日本已有超過80位員工、馬來西亞也已有20多位工程師進駐,未來東南亞將為發展方向,端視客戶需求調整。

新聞日期:2024/04/29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聯發科 首季狂賺近兩股本

台北報導
 國際晶片大廠聯發科26日舉行法說會公布首季財報成績,每股稅後純益(EPS) 19.85元,豪賺近兩個股本,毛利率一舉攻上52.4%,寫下單季歷史第三高水準。執行長蔡力行指出,第一季來自優於預期的手機、寬頻和電視客戶庫存回補需求,營運表現穩健,下半年旗艦級手機晶片將以更強之AI功能、大啖邊緣AI商機,儘管本季度適逢季節性調整,然聯發科AI腳步未停歇,下半年天璣9400將大放異彩。
 聯發科第一季合併營收達1,334.58億元,季增3%、年增39.5%,大超財測預期,客戶庫存回補需求及手機晶片延續,淨利達316.55億元,季增23.1%、年增87.4%,EPS 19.85元。
 第一季毛利率亮眼,蔡力行分析,主要因為一次性調整,若排除該因素,毛利率為47.9%,仍高於營運目標範圍之中位數。
 蔡力行分析,第一季手機業務占公司合併營收61%,年增84%、季減2%,今年手機業務將受惠更佳的產品組合。他強調,目前全球排名前三的智慧型手機皆採用天璣9300晶片,本季將有更多搭載天璣9300及8300系列的智慧型手機上市,他更透露,下半年推出之旗艦級晶片天璣9400獲得客戶正面的反饋。
 另外,智慧裝置平台,第一季營收較前一季成長16%,占公司營收34%,主要受惠於寬頻及電視客戶的庫存回補需求,及更優異的平板產品組合,預估無線及有線連結業務,受惠運營商持續導入WiFi 7及10GPON等新技術,將在寬頻、路由器和筆電皆強勁成長。蔡力行指出,WiFi 7解決方案進度超預期。
 展望第二季,蔡力行估整體營收將較去年同期強勁成長,不過適逢季節性因素及手機出貨恢復正常節奏,與前一季相比持平至下降9%,而第二季的電視和運算裝置營收預期將持續較前季成長,整體營收規模將落於1,214億元至1,335億元之間,毛利率預估將達47.0%正負1.5%。
 蔡力行認為,基於第一季的成果及第二季的展望,有信心達成全年美元營收成長率及毛利率目標,對中長期成長前景的看法維持不變。

新聞日期:2024/04/25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群聯聯發科 催生平民版GAI

鎖定邊緣、中小型運算新藍海 潘健成:傳統PC設備即能達到70B參數AI運算
台北報導
 台廠發力AI新藍海市場,不與雲端AI直接競爭,鎖定邊緣、中小型運算需求,致力生成式人工智慧(GAI)平民化、普及化。群聯董事長潘健成指出,不需要額外投資,用傳統PC基礎設備,即能達到70B參數AI運算;聯發科資深處長梁伯嵩強調,邊緣與雲端CPU設計有非常大的不同,輕巧化、高能源效率將為未來趨勢。
 潘健成以20年前機械手臂為例,當時要價1,500萬的設備,如今已普及全部工廠;典範轉移正發生於生成式AI身上。他指出,市場如今面臨一樣的問題,頂級GPU太貴、中小企業想用卻用不起,群聯本身也遇到相同痛點,遂開始投入研發,以自身於記憶體領域優勢,在近期推出平價版生成式AI解決方案。
 GPU決定算力、HBM則決定模型大小,潘健成指出,群聯以SSD取代造價高昂的HBM系統,加上輝達消費級GPU打造,將傳統工作站升級為小規模AI伺服器,硬體成本大幅降低;儘管運算速度仍不如大型CSP運端運算,不過相當具備成本優勢;他打趣地說道,台北到高雄,坐飛機最快、但是高鐵更有性價比。
 梁伯嵩則分析,行動處理器在AI人工智慧計算上,受到更多限制。10年之間,手機CPU在同樣面積下,電晶體數量由10億成長至200億個,但受限功耗,在設計上就需要進行取捨,尤其要以幾十億之參數模型進行推論,考驗IC設計公司技術實力。
 要讓大型神經網路的AI能力湧現(Emergence),需要極大量運算需求,短短七年間成長三十萬倍以上,遠超過半導體摩爾定律的成長速度,讓AI快速進入 Large-Scale Era。梁伯嵩表示,現階段將大型神經網路透過預訓練後,再Fine Tune(微調)進行下游任務訓練,兩階段的訓練方式,將協助生成式AI普及化。
 運算需求成為AI進展與普及的關鍵,更是半導體產業的全新機會。台灣身處半導體產業鏈的關鍵角色,從IC的製造者,也同時成為AI應用的領先群,使台灣科技產業更上一層樓。

新聞日期:2024/04/25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德儀喊復甦 台類比IC歡呼

暗示客戶庫存有望見底...展望優於市場預期
台北報導
 類比IC巨頭德州儀器公布第一季季報,全線業務下滑,然財報仍優於市場預期,並暗示客戶庫存有望見底;展望第二季,消費性電子及通訊領域可望復甦,工業方面也有部分廠商已落底。庫存水位改善、價格趨穩等有利因素,帶動今年PMIC產業溫和復甦,台灣類比晶片公司致新、茂達、矽力等將迎成長契機。
 德儀首季營收落於財測上緣,達36.61億美元,季減10%、年減16%,全線業務均呈現衰退;儘管市場預估本季庫存天數持續增加,毛利率受經濟規模降低、工廠負載降低等影響,但展望優於市場預期,並開始收到美國晶片法案現金補助,客戶也陸續恢復採購。
 德儀24日在基本面助攻下,早盤一度上漲5.9%。財務長利薩蒂(Rafael Lizardi)表示,去年第四季德儀旗下工業用半導體的所有終端市場營收全面萎縮,但上季已有部分終端市場營收回升,可見部分客戶庫存已經消化完,未來需求可望恢復成長。
 近期台系PMIC業者反應,整體庫存改善,已恢復至五年歷史平均水準;加上德儀產能擴充動作趨緩,價格戰暫告段落,ADI亦於第一季調漲部分價格。法人指出,供給持穩、靜待需求回升,關注接連兩季之價格走勢,下半年將是PMIC溫和復甦之關鍵。
 未來,類比IC成長關鍵將來自技術升級和AI新應用。法人強調,類比IC產業有多項成長利多,強化長期需求,其中包括車用、5G、WiFi-7、數據中心及DDR 5等技術,推升類比IC價值提升,使用量也將顯著成長。
 法人分析,汽車電動化將使電源管理需求提升,單輛汽車專門用途的類比IC,預估將從2021年的106美元增至2027年的176美元;5G、WiFi-7電源管理IC,在射頻元件及射頻模組應用都會有數量上的成長,以WiFi-7升級為例,使用量將較WiFi-6成長2倍。
 PMIC也將擔任數據中心要角,AI伺服器使用的GPU關鍵PMIC將為一般用途GPU的四倍以上;記憶體DDR5雙列直插式記憶體模組(DIMM)使用的PMIC均價較傳統主機板上DDR 4的PMIC高出5成至1倍。眾多需求,皆帶動產業質量增長,為類比IC市場的持續成長與創新奠定基礎。

新聞日期:2024/04/23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安國拚轉盈 明年會更好

副董蔡玲君:積極布局IP及ASIC,轉型AI、HPC相關領域
台北報導
 安國科技(8054)22日舉行股東會,副董事長蔡玲君指出,在集團帶領下,安國積極布局IP及ASIC領域,並逐步收斂既有業務,轉型方向與AI、HPC相關,力拚今年下半年有機會轉虧為盈、明年會更好。
總經理陳建盛分析,目前7/6奈米相關ASIC已開始獲得客戶導入,3奈米相關IP也開始有獲利貢獻;高速傳輸IP更對標國際競爭對手新思,未來營運審設樂觀。
 安國去年EPS虧損1.21元,然公司仍將以資本公積每股配發現金股利0.5元。蔡玲君表示,隨著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在集團策略調整下,已自控制晶片轉型為IP、ASIC公司;並且將傳統業務及虧損之轉投資進行整合,進行大幅度調整,
 去年在陳建盛帶領星河半導體團隊加入下,安國2023年全面轉型。今年7奈米也將開始投片,並且6奈米建有斬獲,鎖定人工智慧(AI)和高效能運算(HPC)商機;另外,3奈米矽智財有佈局,轉型可望迎來佳績,下半年便有機會看到虧轉盈。
 陳建盛分析,星河IP以高速傳輸領域著稱,已爭取到相關Design in機會,並陸續開始收取權利金,未來效益漸顯。目前安國持有星河半導體約5成股份,蔡玲君表示,未來不排除再持續加碼。
此外,為引進策略性投資人,安國股東會通過辦理私募增資案,蔡玲君強調,最主要是要尋找合作對象,並非資金需求,例如公司過往便曾引進華碩、創見等大咖,神盾亦透過私募投資安國,透過與競爭對手合作尋找出路,迅速壯大。
蔡玲君未透露目前是否已有目標,僅說每年都會把私募案列在股東會議案之中,碰到機會便及時把握。市場已有各式揣測,包含目前公司日、韓客戶在內皆為潛在應募人。
法人推測,按照集團董事長羅森洲「互為貴人」策略,將拉攏多方IP、ASIC公司聯盟;集團腳步已跨出台灣,往日本企業進發,相信未來會持續拉幫結派,壯大矽智財庫,滿足客戶一站購足之需求。

新聞日期:2024/04/22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瑞昱Q1每股賺6.1元 6季新高

台北報導
IC設計大廠瑞昱(2379)召開法說會,首季營運自谷底回升,毛利率突破5成關卡,單季稅後純益31.3億元、年增74.5%,每股稅後純益(EPS)6.1元,為2022年第四季以來新高水準。
 瑞昱發言人暨副總經理黃依瑋指出,儘管總體經濟環境不確定,不過供應鏈庫存已恢復正常,可支撐客戶恢復拉貨動能,首季各產品線訂單表現不錯,挹注營運;展望未來,儘管能見度相對有限,但受惠巴黎奧運商機,車用乙太網路等新需求,有望支撐營運表現。
瑞昱第一季財報合併營收達256.23億元、季增13.5%、年成長30.6%,毛利率50.8%,稅後純益31.30億元、季增9.7%,年增74.5%,EPS6.1元,寫近6季以來的新高。
 黃依瑋分析,第一季受惠PC庫存回補及2.5G乙太網需求成長,業績穩健增長,趨勢可望延續;5G乙太網路導入則低於公司預期。在交換器業務方面,價格競爭挑戰依舊,然而已見客戶需求復甦,各區域電信營運商標案陸續開出,帶動瑞昱2.5G交換器市占率成長;並看好10G PON、Wi-Fi 7規格普及,提升Multi-Gigabit交換器用量。
 今年WiFi7產品進入量產,黃依瑋預估,在PC與路由器滲透率為5%,8-9成之PC產品仍採用6/6E規格,預計明年WiFi7滲透率才會擴大。不過,第一季中已感受到客戶需求增加,尤其在消費性電子與物聯網領域,需求優於原先預期。
 另庫存周轉天數已回到正常水準,未來幾季有望帶來庫存回沖。黃依瑋強調,第一季底庫存周轉天數僅剩不到3個月,由去年第4季底之104天降至80天,庫存回沖利益帶動首季毛利一舉突破5成關卡,未來幾季仍可望受惠。
 法人指出,瑞昱今年獲利受惠庫存回沖利益及晶圓代工價格具備彈性等因素,將重返成長。儘管消費性需求回溫緩慢,然而通路庫存去化完畢,回補需求有望超出預期,瑞昱業績也呈現成長。未來持續看好AI在PC與非PC上發展,對瑞昱Audio codec中長期業務有挹注。

新聞日期:2024/04/16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凌陽集團營運 重返成長

台北報導
IC設計公司凌陽(2401)歷經庫存調整,首季營收繳年增1成;集團公司凌通(4952)、凌陽創新(5236)扭轉去年頹勢,營運逐步回歸成長。凌陽目前以車用系統單晶片為主要發展方向,並且整合人工智慧(AI)至晶片之中、以12奈米先進製程打造,切入消費型邊緣產品之中。
 凌陽首季合併營收為13.46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2.84%、季減2.25%,受惠終端庫存回到健康水位,回補需求延續;子公司凌通、凌陽創新也逐步走出谷底,前者第一季合併營收達5.44億元、季增9.2%、年增19.2%,後者合併營收為3.64億元,年增12.31%;下半年伴隨消費性電子緩復甦,將有望迎拉貨潮。
凌陽以智慧座艙為主要核心,打造座艙娛樂矽統、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打入陸系車用系統廠,著眼中小型車種。
 此外,AI為凌陽集團積極發展之方向,透過強化AI演算技術,提升晶片附加價值;凌陽Soundbar產品,即提供AI 3D演算法辨識空間距離,凌陽創新則以低功耗AI智能鏡頭輔助系統,搶進AI PC市場。
除了IC設計服務外,累積超過三十年的矽智財也是凌陽強項,如資訊傳輸IP、影音IP,公司於台系、陸系之晶圓代工廠皆有配合,目前已經可以達到12奈米之先進製程。
凌陽集團同時關注社會公益事業,為花蓮地震捐款一千萬元,董事長黃洲杰對於災區的困境深表關切,希望能夠幫助災民們盡早度過困難、重建家園。他強調,凌陽集團與災民們同心協力,共赴艱難時刻。

新聞日期:2024/04/12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新應用帶動 驅動IC族群續衝

LCD/OLED、折疊機、車用面板等成長動能明顯,聯詠、瑞鼎、天鈺、敦泰後市可期
台北報導
 3月合併營收公布,驅動IC族群首季表現平穩,聯詠、敦泰、瑞鼎紛繳出年增之表現,首季淡季成績堅挺,顯見終端回補庫存力道延續。法人指出,展望第二季,IC設計業者受惠成本端下降,包括LCD/OLED、折疊機、車用面板等新應用帶動之下,驅動IC族群表現仍值得期待。
 驅動IC領頭羊聯詠3月合併營收85.75億元、月增20.2%、年減6.6%,第一季合併營收244.28億元,季減10.03%、年增1.6%,落於公司財測中值,符合公司預期。聯詠指出,首季TDDI有下滑趨勢、OLED驅動IC則有持平表現;不過因電視、顯示器等進入需求淡季,大尺寸領域,為週期性下滑。
 瑞鼎異軍突起,3月合併營收21.45億元,年增63.84%,第一季合併營收60.36億元,季增22.81%、年增64.79%。受惠AMOLED新產品、新客戶及新機種的導入,需求增加,無畏其他產品線需求下滑,營收逆勢成長。
瑞鼎估計,AMOLED手機滲透率會再提高,預期2024年整體手機市場將有中個位數成長。瑞鼎分析,折疊型不只需要一顆AMOLED,也有新機種跟客戶在導入折疊手機的OLED DDI,因此成長動能較明顯。
天鈺、敦泰首季營收持穩。天鈺3月合併營收15.52億元,月增64.3%,年增4.7%,第一季合併營收37.22億元,季減1.19%,年減5.4%,主要受到中大尺寸應用驅動IC比重較高影響,然天鈺於電子紙與小尺寸應用出貨情況佳,第二季將緩步增溫。
敦泰3月合併營收11.57億元,月增11.4%、年減18.2%;第一季合併營收35.6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0.4%。敦泰認為,OLED觸控IC今年滲透率逐步拉高,然而,相對競爭對手較晚切入該市場,不利市場競爭,下半年開始將小量出貨。
敦泰深耕車用領域,看好車用TDDI全年出貨量持續增長,敦泰表示,大尺寸相對過往外掛式螢幕具成本優勢。並成功開發出新一代TDDI、性能大幅提升,在國際一線大廠陸續導入,將成為敦泰未來重要成長動能。

新聞日期:2024/04/11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聯發科3月業績旺 1年半新高

旗艦手機掀拉貨潮
台北報導
 聯發科10日公布3月合併營收,受惠旗艦級手機拉貨動能延續,寫18個月以來新高佳績,第一季更優於去年第四季,順利突破財測。展望第二季,法人預估陸系品牌業者有望提前備貨,聯發科持續推出更多賦能AI系列產品,將迎來更多商機,並逐步往韓系平板品牌滲透。
 聯發科3月合併營收為504.79億元,月增31.3%、年增17.5%,累計首季合併營收達1,334.58億元,年增39.5%、季增3%。對比首季財測區間為1.218至1,296億元,順利突破財測區間上緣;公司指出,因部分手機客戶備貨力道延續至第一季。另外,智慧平台第一季受惠庫存修正告終,皆降低季節性因素影響。
 展望第二季,法人認為,陸系品牌手機有望提前備貨,聯發科持續推出賦能AI系列產品,其中,天璣9400將以台積電3奈米打造、效能更甚以往,人工智慧新賽局,將為聯發科帶來更多的商機。
 目前聯發科及通路商庫存皆回歸正常水準,不過以過往經驗為鑑,相關業者於備貨及庫存策略將更加謹慎,法人研判,將不至出現過往重複下單之情形。
 法人透露,聯發科天璣9300、8300聯手谷歌打造Gemini Nano LLM手機,廣受陸系品牌業者好評,另外也首次打進韓系品牌廠之高階平板系列。近期,聯發科更發表首款繁體中文之大型語言模型,顯見該公司持續發展更多生成式AI應用,試圖打造軟硬整合之生態系。
 在邊緣運算,聯發科持續切入車用、其他運算裝置及機器人等領域,並提供更具隱私、低延遲及低成本的AI SoC解決方案。雲端方面,聯發科則提供112G、224G SerDes IP,及PMIC等產品;公司預計相關產品將於明年底陸續進入量產,為中長期成長主要動能。

×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