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訊

×

警告

JUser: :_load: 無法以ID值載入會員: 427

新聞日期:2024/10/23  |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聯合報

半導體業者:台積領先地位難撼動

【台北報導】
外傳英特爾計畫結盟三星,挑戰台積電晶圓代工龍頭地位。半導體業者表示,此消息已傳出一段時間, 不過,此結盟宛如同樣參加百米比賽跑者,兩個都跑輸冠軍,無論如何合作,再怎麼跑還是無法跑贏領先者。英特爾與三星結合,並不會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成效,還是難撼動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領先地位。

半導體業界表示,英特爾和三星目前應該都有這樣的構想,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今年五月來台參加電腦展,回程即傳出可能繞道南韓與與三星會長李在鎔直接見面,洽談雙方在晶圓代工的合作。

業者分析,英特爾和三星目前都欠缺台積電堅強的客戶群及穩定下單量,無法透過客戶下單縮短先進製程學習曲線,但三星擁有率先量產環繞閘極(GAA)能力,英特爾則具備優於台積電的Foveros平台先進封裝技術,而未來先進製程有相當大比重須將記憶體與先進邏輯晶片透過3D IC或矽光子技術進行整合,英特爾和三星在邏輯和記憶體生產各擁優勢,而三星被南韓SK海力士奪去先進的HBM,未來進入HBM4以後,得以靠擁有先進製程廠能同時整合兩種不同製程晶片,這也讓兩家公司認為可以藉結盟之力,分食龐大AI商機。

不過,目前英特爾除了不能自己生產HBM外,不論在先技術邏輯製程及後段封裝,實力均遠在三星之上,除非英特爾遭遇重大的財務壓力,否則應不會真心把領先三星的技術,協助三星成為未來的潛在對手。面對英特爾極欲擺脫晶圓代工事業龐大虧損壓力,三星大可表態出面承接,三星打的算盤,應是希望英特爾能協助三星在先進封裝的技術提升,而非全面的合作。

【2024-10-23/聯合報/A8版/財經要聞】

新聞日期:2024/09/23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三星求援 台積、泛聯家軍吃香

台北報導
 台積電2奈米將於2025年量產,台廠半導體生態圈成重大推手,進一步擴大領先對手三星(Samsung)、英特爾(Intel)等業者。市場傳出,三星記憶體及手機部門有意攜手台廠力挽頹勢,台積電及泛聯電家族可望受惠。
 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激烈,在晶圓代工方面,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統計,今年第二季前五大晶圓代工(Foundry)排行仍由台積電繼續蟬聯第一名,單季營收208.2億美元、市占達62.3%,排名第二的三星單季營收季增14.2%至38.3億美元,市占11.5%。此外,中芯國際、聯電及格芯尾隨其後,市占達5.7%、5.3%及4.9%。
 三星近期各大業務進展不如預期,晶圓代工、記憶體業務飽受競爭對手台積電、海力士挑戰,手機品牌業務更深陷「綠線門」事件困擾,為力挽頹勢三星冀望於台廠合作。
 三星3奈米製程導入不順,不再鎖定韓系供應鏈,除逐步仰賴台積電製程支援,記憶體更力求與台積電合作。此外,市場傳出,三星明年S系列機種亦不排除將聯發科天璣系列納入二供行列,聯詠也有望取得部分訂單。
 據指出,三星品牌業務因Exynos 2500生產良率問題,是否能順利搭載於手機上仍為未知,因此,除原有高通解決方案之外,據傳已找上聯發科天璣系列手機晶片,作為明年自家S系列高階機種二供。
 受惠於三星轉單效應,台廠IC供應鏈有望同步受惠,法人透露,聯詠將擁有潛在機會,主因價格極具競爭力,加上聯詠今年已打入蘋果供應鏈,提供iPhone OLED DDIC,技術已獲得國際大廠認可,因此未來有望成為三星降本的選項之一。
 另外,全球三大高頻寬記憶體(HBM)供應商美光、SK海力士與三星合計市占率高達9成,在美光在台設置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基地後,海力士也積極表態與台積電合作,三星記憶體業務總裁李正培(Jung Bae Lee)也釋出善意,喊話台積電未來合作的可能。
 業者表示,由於HBM(高頻寬記憶體)導入AI晶片大廠之需求,簡單的HBM4 base die記憶廠自己可行生產,但如果客戶搭配的是ASIC,就需要領先技術配合,台積成為記憶體廠合作首選。

新聞日期:2024/08/15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掰了三星 谷歌衝邊緣AI 找台積搬救兵

次世代Tensor G5晶片將採台積3奈米,並搭配InFOOP先進封裝
台北報導
 新AI旗艦手機第三季大車拚,Google(谷歌)提早近二個月推出新一代Pixel系列,全線升級三星4奈米製程的Tensor G4晶片,冀望以Pixel 9系列和Gemini AI應用服務鞏固AI手機市占。半導體業者指出,為拉近與頂尖手機晶片差距,Google次世代Tensor G5晶片將以台積電3奈米及完整自研架構,並搭配InFO-POP先進封裝,從軟體延伸至硬體搶邊緣AI市場。
 谷歌自研晶片不僅限於手機,TPU張量處理器布局已久、目前已發展至第七代;此外,Arm-based CPU同步由台積電領航。
 法人推測,ANXION一樣由台積電協助打造,以5奈米製程生產,達到節省功耗的優秀效果。過往以博通、Marvell為首的ASIC策略,台廠憑藉出色的後段設計、領先的製程大啖谷歌自研商機,包含聯發科、台積電甚至創意在內都有望奪得相關訂單。
 Google的Pixel 8為首款以AI為核心的智慧型手機,帶來各種AI功能;據悉在多方考量之下,Google將與密切合作四年的三星說掰掰,Tensor G5將委由台積電生產。儘管仍處於流片階段,不過目前市面上能仰賴的3奈米製程僅此一家,要挑戰手機高端市場的敲門磚,率先將製程與主流規格齊平是首要關鍵。
 法人指出,第四季高通、聯發科將推出旗艦級晶片,加上蘋果A18都採用台積電N3打造,無不將目光瞄準邊緣AI市場大餅。Pixel手機市占率不高,但是Android生態系卻高達7成以上,坐擁數十億Android用戶,發揮的空間大、潛力驚人,走向與蘋果相似的路徑,實現軟硬體完全整合,將是谷歌打的如意算盤。
 隨著谷歌把Gemini AI模型和助理技術融入安卓裝置的「系統 UI」層級,代表跳脫應用程式的限制,不過過度倚重Pixel裝置,恐怕也會惹惱安卓授權商,現階段谷歌是希望以Pixel裝置的,向他們展示安卓手機的一種「可能性的藝術」。
 可以確定的是,接下來的一年智慧型手機市場將會非常精采,谷歌和蘋果的AI布局,說明未來全球將進入AI智慧型手機時代。為因應新時代,谷歌於今年4月宣布成立新的「平台和裝置」業務部門,將監管所有谷歌Pixel品牌產品,此外,更在台灣設立全新硬體研發辦公大樓。

新聞日期:2024/05/24  |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中芯躍全球晶圓代工三哥

受惠大陸需求復甦 上季收入占比衝6% 超越格芯 仍落後台積、三星
【綜合外電】
最新研究報告顯示,若以營收計算,中國大陸最大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SMIC),今年第1季首度晉升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超越美國格芯(GlobalFoundries)和台廠聯電。

CNBC報導,研調機構Counterpoint 22日發布報告顯示,中芯上季營收的全球市占率已達到6%,高於去年同期的5%,儘管占比不高,但已僅次於台積電的62%和南韓三星的13%。

該報告說:「由於中國需求開始復甦,中芯財報超乎市場預期,並在2024年第1季首次拿下晶圓代工收入市占率第三名。」中芯生產的晶片用於汽車、智慧手機、電腦和物聯網科技等。

中芯在財報中表示,由於客戶累積晶片庫存,第1季營收達到17.5億美元,年增19.7%,其中逾80%來自大陸客戶;第2季營收則預料比第1季成長5%至7%,因需求強勁。

在美國持續遏制大陸的科技實力之際,中芯被北京當局視為降低國內半導體業對外國科技依賴的希望。為提高國內生產,北京已提供國內晶片公司人民幣數十億元的補貼。

中芯從2020年起一直受到美國制裁,被限制取得特定美國技術的能力,也一直無法取得只有荷蘭艾司摩爾(ASML)可生產的極紫外光(EUV)光刻機,無法大規模量產高科技晶片。

但華為去年推出的智慧手機Mate 60 Pro,卻被發現使用的是中芯製造的7奈米晶片,而且似乎也支援美國試圖阻擋華為取得的5G聯網能力。

【2024-05-24/經濟日報/A8版/國際】

新聞日期:2023/12/14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後年蘋果i17單 台積2奈米勝出

外媒指三星降價搶不到;劉德音看明年半導體是「非常健康的成長年」
綜合報導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在全球晶片大廠爭相發展2奈米製程之際,台積電再度勝出搶下蘋果訂單,預計2025年上市的iPhone 17 Pro將率先採用台積電2奈米晶片。
 另外,針對三星打算在2奈米製程訂單上提供以價格折扣的方式,搶攻市場,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13日出席行政院科技顧問會議前接受媒體聯訪,他強調「客戶還是看技術的品質」;對明年半導體景氣的預估?劉德音說,是一個非常健康的成長年。
 蘋果今年9月才剛宣布,今年上市的iPhone 15 Pro採用台積電3奈米製程代工的A17 Pro晶片,近日台積電已經開始為2奈米晶片尋找客戶。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消息報導,台積電近日已向幾家大客戶展示「N2」2奈米晶片的測試結果,而這些客戶包括蘋果及輝達。
 除了台積電之外,英特爾及三星電子也爭相推出2奈米製程。三星甚至祭出降價策略,企圖從台積電手中搶走蘋果訂單,外傳蘋果最終還是屬意台積電代工。
 投資機構Dalton Investments分析師James Lim表示:「三星將2奈米製程視為決勝關鍵,但外界質疑三星製程升級的執行成果不如台積電。」
 產業人士認為蘋果之所以傾向繼續和台積電合作,是因為台積電3奈米製程已相當成熟,包括iPhone 15 Pro的A17晶片及Mac的M3系列晶片都是採用台積電3奈米製程。
 蘋果在萬聖節前夕發表M3系列晶片時,就曾宣揚M3晶片無論運算能力及電池續航力都比M2晶片更上一層樓。在M3系列3款晶片當中,M3 Pro運算速度比入門款M3快40%,而最高階的M3 Max速度相當於入門款M3的2.5倍,足以執行AI運算。相較之下三星3奈米製程至今良率難以提升,仍舊停留在60%左右。
 台積電先前就曾對外宣稱,2奈米晶片預計2025年開始量產,正好和iPhone 17 Pro上市時程相符。若台積電執行順利,屆時蘋果推出的A19晶片將是第一批採用台積電2奈米製程的晶片。

新聞日期:2023/12/13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電、英特爾、三星 2奈米上膛 晶背供應鏈受寵

台北報導
半導體先進製程進入新世代,包括台積電、英特爾、三星均聚焦晶背供電(BSPDN)技術。三星率先在8月公布研究成果,台積電則在第三季法說提及2奈米關鍵-晶背供電技術,英特爾近日於IEE E(國際電子元件會議)上,分享最新晶背供電的研發突破。
面對競爭對手來勢洶洶,台積電2奈米已趕在第四季確定主要製程技術參數,目標2025年量產出貨,台系供應鏈如家登、萬潤、公準、中砂、意德士等,可望因大廠較勁而受惠。
 台積電2奈米可望率先導入高數值孔徑(High-NA)EUV微影製程,主要設備供應商中,家登第二代EUV Pod已完成艾司摩爾(ASML)認證,未來將支援EUV設備,而EUV供應鏈中,包括意德士及公準也都是市場關注受惠股。
 萬潤外傳也受惠中介層材料改變,點膠機訂單量維持高檔。
中砂則因兩奈米鑽石碟比重將較三奈米更高,使用壽命更短,產品值與量同步看漲。另外,材料分析實驗業者閎康、汎銓及宜特均看好將帶來新一波商機,主因台積電2奈米採用新架構,將帶動龐大的分析檢驗需求,隨著客戶業務合作黏著度增加,以及持續提升兩岸地區據點檢測分析量能等挹注下,帶動相關廠商營運跟著旺。
英特爾後來居上,於IEDM 2023上大舉宣示進入製程技術的埃米世代(Angstrom era),展望4年5節點的計畫,持續創新比以往更加積極;未來英特爾獨立並轉型為內部晶圓代工模式之後,有望在2024年就實現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的目標,同時爭搶無晶圓廠(Fabless)的代工機會。
三星也緊追其後,跟進2025年量產2奈米製程計畫,並以慣用價格折讓手法搶單,三星也與韓國主要企業合作成立「多晶片整合 (MDI) 聯盟」,使先進製程、封裝等業務爭取更多商機。
先進製程競爭持續激烈,不過製程的開發是非常複雜的浩大工程,台積電仍透過製程開發和資本支出的優勢迭代拉開差距,提早導入新技術縮短學習曲線,再加上科學方法的製程參數調整,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

新聞日期:2023/05/31  |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輝達最高階GPU訂單 不只給台積

黃仁勳「分散供應鏈」,加入三星、英特爾代工
台北報導
 輝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30日表示,輝達供應鏈將力求多元性,目前最高階的H100繪圖處理器除台積電外,也將加入三星(Samsung)、英特爾(Intel)代工。GPU成人工智慧顯學,黃仁勳回答來自全球的記者與分析師提問時表示,輝達有很多客戶,因此供應鏈策略必須力求最大程度的多元性。
 黃仁勳也針對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點出他搭上AI趨勢,是個Lucky man一事。黃仁勳自嘲的說,自己有美滿的家庭與可愛的小狗,但他話鋒一轉,強調面對市場競爭,「跑,別用走的」。
 黃仁勳「轉單說」,造成台積電30日股價下挫2元、以566元作收,三大法人逆勢買超1.16萬張,且連11買、買超逾23.4萬張。
 法人研判,黃仁勳本次拋出與其他代工廠合作的議題,其實有意藉此爭取與台積電議價才是真的,此外,輝達受惠於2022年美國祭出的晶片禁令,直接限制輝達Hopper H100 和Ampere A100高算力GPU給中國客戶,僅給予一年的緩衝期,預估於今年8月底截止,目前輝達晶片零庫貨,供貨要六個月才能交貨,且Hopper H100和Ampere A100高算力GPU訂單持續滿載,輝達的「轉單說」可能還要緩一緩。
 科技業者指出,以往輝達GPU訂單,多由台積電獨攬,是高良率、領先製程考量之下的唯一解決方案,並採4~7奈米製程製造。2020年輝達也為分散供應商,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競爭力考量,將GeForce RTX 3000系列GPU顯卡,交給三星來做代工。惟後來三星代工產品良率偏低,輝達又被迫轉向台積電。
 此外,2015年蘋果也發生過「晶片門」事件,台積電和三星版iPhone 6S耗電差異,當時引起不小的風波。如今黃仁勳喊出「分散供應鏈」,輝達此舉,高價的H100 GPU是否會出現「晶片門」翻版,市場眾說紛紜。
 業者指出,輝達交由三星代工,問題可能不大,因為沒有相對應的競爭關係。然下單英特爾,正值英特爾年初甫推遲Arrow Lake GPU時程之際,且旗下IFS(晶圓代工服務)部門尚未獨立之下,市場難免會有質疑聲浪。
 隨中美晶片戰持續對峙,黃仁勳本次來台陸續拜訪緯創、廣達、技嘉及聯發科等多家台廠供應鏈,其中合作廠商廣達也已前往印度、東南亞等地設廠,日前亦拍板斥資15.36億元前進越南。

×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