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放話對進口半導體和藥品將課25%、甚至更高稅率的關稅,台灣半導體鏈看法備受關注。業界認為,美方尚未公布關稅細節,先以不變應萬變,但預期若課以高關稅,美國在地系統組裝廠將先受衝擊,對台灣半導體廠實際影響可能有限,甚至可依合約由進口半導體的美國買方負擔進口成本。
對川普喊出的半導體關稅衝擊台積電股價議題,台積電昨(19)日不評論。
法人觀察,若川普政府對進口半導體課稅仍免驚,因台灣直接出口至美國晶片有限,從供應鏈實務運作來看,首當其衝主要是在美國直接向台灣採購並進口晶片的當地組裝廠,將100%受關稅影響,降低美國組裝業者競爭力。非美生產組裝廠或是封測廠在東南亞採購台灣晶片再輸往美國影響較低。
另一方面,市場傳出,有客戶端希望降低風險提前拉貨,台系IC設計廠連帶受惠。但業界也認為這部分還需觀察,因為IC直接進口到美國者相當少,也要等關稅政策細節出爐才知道如何應對。
IC設計業者表示,川普若要對汽車、藥品等終端產品課徵關稅較容易,但若想對晶片課稅,如何認定課稅項目,仍需釐清實施方式。
業界人士指出,主要是台灣的IC直接供應到美國者很少,實務上先輸出到OEM廠的生產線所在地,如台灣、中國大陸、越南、墨西哥等地,美國政府應該很難直接對IC課稅。
不過IC設計業者也猜測,美國政府可能要求終端品牌廠或OEM廠自行誠實申報,包括產品內共有多少IC、IC從哪些地區生產、進料價是多少?又由哪些廠商負責代工製造等情形,然後再來看課稅基礎如何計算,以達成其希望促進美國製造的目的。
IC設計業者認為,供應鏈廠商不太可能幫客戶負擔關稅,可能最終終端產品面對關稅必須漲價,由美國消費者埋單,但也擔心客戶可能回頭在採購時砍價更兇以降低成本,目前只能先以不變應萬變,生產與供應流程暫時照常運作。
【2025-02-20/經濟日報/A2版/話題】
台北報導
美國4日起對墨西哥與加拿大加徵25%關稅、對中國大陸加徵10%關稅,且川普亦有意對半導體課以重稅,外界認為,可能影響台灣半導體產業。對此,經濟部2日表示,將協助我國業者因應國際情況,進行產線調度與投資布局,半導體方面,經濟部重申,「美國設計、台灣代工是台美雙贏模式」,後續將與美溝通合作,確保台美互利發展。
白宮官員表示,川普1日根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nternational Emergency Economic Powers Act)簽署命令,對墨西哥和加拿大輸美商品課徵25%關稅、對中國大陸輸美商品課徵10%關稅,其中對加國能源商品僅課徵10%關稅,將於4日起生效,理由是解決毒品及非法外國人入美問題。
另外,川普日前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見面,強調「美國優先」,並仍揚言將在2月18日左右針對晶片加徵關稅,更點名台灣。
經濟部表示,有關美國對墨西哥加徵關稅影響,將持續關注美方政策後續發展,2024年台灣對墨西哥投資項目及出口產品主要為電子製造服務(EMS)相關,多數仍以美國市場為出口標的,經濟部將協助我國業者,視情況進行產線調度與投資布局,例如透過本年度SelectUSA等活動籌組代表團,協助台商布局美國市場時能得到在地政府政策支持,創造台美供應鏈雙贏商業模式。
至於半導體可能被課徵關稅,經濟部重申,台美不僅是互信的民主供應鏈夥伴,也是商業上互惠的供應鏈夥伴,「美國設計、台灣代工是台美雙贏模式」,所代工的晶片是半成品而非最終產品,主要合作對象也是美商。至於半導體製造產能上,能夠更接近美國客戶與市場的對美投資,也由首次川普政府時即開始布局,後續將與美方溝通合作,確保台美產業及國家利益互利發展。
在川普簽署加墨中三國課徵關稅的命令後,三國皆提出報復性的反制方式。包括加拿大宣布亦將對約1,07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25%關稅,自4日起陸續生效;中國商務部和外交部表達強烈不滿,宣布將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並採取反制措施;墨西哥也表示將會反制,目前尚未提出具體內容。
綜合報導
川普選前、選後屢屢做出關稅威脅,各國憂心成為關稅箭靶。我國央行報告已指出,台灣從美國智庫的「川普風險指數」來看屬於低風險國家,面臨美國加徵關稅風險較小,但仍可能受到波及,削弱半導體聚落。
央行指出,若川普新政府對所有進口商品加徵關稅,並要求廠商於美國製造或提升在美的規模及製程;以台灣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為例,由於產品複雜度及不可替代性高,受影響有限,但仍可能分散台灣半導體資源,削弱國內產業聚落完整性,進而影響台灣出口、投資與就業動能。
川普曾在去年十月的播客節目上,批評美國「晶片法」用聯邦補貼大力扶持當地半導體製造業的做法。他說,美國應對台灣等地進口晶片課徵關稅,「你要做的,就只是課他們關稅」,這和處理汽車業者是同樣道理。
紐約時報報導,自從川普第一任期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亞洲跨國企業尤其嘗試重組供應鏈並遷移製造地點。製造商希望在中國以外地方增加生產,以減輕川普所提新一輪關稅的衝擊。台灣鴻海集團過去兩年就以巨資擴張全球各地業務以減少依賴中國。
【2025-01-14 聯合報 A7 話題】
多元件積體電路調升至16%,宣示穩住關鍵商品決心
綜合報導
在美中貿易戰不斷升級、大陸外貿出口蒙上陰霾之際,中國財政部昨(7)日宣布對一系列陸製產品提高出口退稅率,希望藉此穩住出口,減輕外部環境干擾的影響。其中,最受各界關注的半導體,中方將多元件積體電路(MCOs)的出口退稅率調升至16%。
根據華爾街見聞報導,為降低大陸出口企業稅負,中國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宣布,將提高397項產品的出口退稅率,涉及產品包括化工、半導體、機電、文化等領域,當中雖以化工類產品占比最高,約四分之一,但今年中美貿易戰中被視為關鍵商品的半導體,其中應用廣泛的多元件積體電路,其出口退稅率調升為16%。
在這份「關於提高機電、文化等產品出口退稅率的通知」中,大陸擬將多元件積體電路、非電磁干擾濾波器、書籍、報紙等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至16%;將竹刻、木扇等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至13%,並於今年9月15日起執行。
對於這次提高出口退稅率的的動作,9月6日在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已可略見端倪。
李克強於會上指出,「在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複雜的形勢下,我們要因時而動、不失時機推出更大『減稅降費』舉措,向社會發出積極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近期針對包含半導體在內的中國進口商品祭出加徵25%的關稅懲罰措施,藉此向中國施壓,但今年6月中旬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開始大幅走貶,8月中旬離岸人民幣匯價甚至逼近「破7」,貿易戰開打至今貶幅近10%。若以MCOs這次調升到16%的出口退稅率來看,兩者相加,正好可抵去美方加徵關稅帶來的影響。
隨著6月中旬美中貿易紛爭轉趨白熱化,半導體領域就成為雙方角力的兵家必爭之地。7月6日貿易戰正式開打後,美方更是挾著技術領先與行業標準優勢,不斷針對中方這處「軟肋」緊咬不放。
8月23日,美國針對中國160億美元、279項的商品關稅清單當中,就主攻半導體、電子等與「中國製造2025」相關產品。同時,美方近期揚言要對中國實施的第二階段總值2千億美元、6,031項的商品加徵25%的關稅清單上,半導體也依舊被鎖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