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綜覽

新聞日期:2024/02/23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基辛格鬆口 擴大下單台積電

二大次世代平台Arrow lake、Lunar lake的CPU Tile,交由台積N3B製程生產矽谷報導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眼中最注意的對手-英特爾(INTEL)執行長基辛格22日首度鬆口,英特爾將擴大下單台積電,將2024年全新推出的二大次世代平台Arrow lake、Lunar lake之CPU Tile(晶片塊)交由台積電生產製造。 基辛格宣示2030年將成為全球第二大晶圓代工廠之目標,並宣布兩世代CPU Tile採台積電N3B製程生產,把製程節點提供給部分競爭對手,目標是填滿晶圓廠,為全球最廣泛的客戶群供貨,包含競爭對手輝達(NVIDIA)及超微(AMD)。 針對外傳美國政府考慮給予逾百億美元的補貼,他透露,近期很快就能獲得晶片法案補助,然具體金額尚待宣布。 基辛格在美國聖荷西主持IFS Direct connect活動後接受媒體採訪,強調與台積電維持競合關係,讚譽台積電為偉大公司,但他強調,台灣位處地緣政治風險敏感區,追求晶片生產穩定及安全可靠,將是客戶所希冀。 基辛格也證實擴大下單予台積電,確定台積電今年手握英特爾Arrow、Lunar lake之CPU、GPU、NPU等三大晶片訂單,並以N3B製程生產,正式迎來外界期盼多年英特爾筆電平台之CPU訂單。據英特爾產品路線圖所示,Arrow lake將採用Intel 20A、Lunar lake則為18A,並搭配PowerVia、RibbonFET之電晶體設計。 英特爾發展晶圓代工追趕台積電,兩雄之爭下,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於去年10月法說會時強調,台積電內部已確定自家N3P製程的PPA(Performance、Power及Area)約當競爭對手的18A製程,接下來的N2製程技術,推出時將會是業界最先進製程。 回顧過往,英特爾掌握主流平台CPU製造行之有年,這次由基辛格於IFS Direct connect活動中正式官宣此事,意義非凡,也是首度英特爾CPU Tile釋出予台積電生產製造;不過,英特爾也宣布微軟(MSFT)將採用Intel 18A流程打造新晶片;市場估計,未來雙方合作將更加緊密,啟動良性競爭循環。
新聞日期:2024/02/22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大矽谷計畫 聚焦4產業

「桃竹苗大矽谷」今年起開始推動,至116年完成;行政院今拍板台北報導 行政院會今(22)日將拍板「桃竹苗大矽谷計畫」。據了解,方案為4年期,從今年開始推動。內容聚焦半導體、電子、智慧物流、生醫等核心戰略產業,首年投入資金破百億元,加上交通等基礎建設,規模逾千億元,預計帶動6兆元產值、創造14萬人就業。 大矽谷計畫構想是由賴清德參選總統時提出,考量桃竹苗地區高科技產業上中下游供應鏈完整,未來配合交通等基礎建設提升,形成台灣西部科技廊帶的南北串連。 該方案屬彙整型計畫,行政院先前已多次由正、副院長召開內部會議,除納入現行計畫,也將提出產業創新策略。 在產業方面,主軸在促進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晶創台灣計畫等落地驗證,並聚焦六大核心戰略產業。除了半導體、電子產業外,考量桃園有航空城,智慧物流也會是未來發展重點。因銅鑼科學園區有發展生醫的優勢,也將入列。發展的優先順序配合科學及產業園區的開發,相關部會已規劃七處新增或是已申請設計的科學園區,包含都市型園區,還規劃逾50幾處產業園區,後續將視開發情況匡列具體經費。 聯外交通部分,交通部盼藉由整體路網規劃打通桃竹苗任督二脈,最重要就屬國1五楊高架延伸苗栗頭份,總經費逾1,300億元;還有縱向路網,未來可納入可行性研究。此外,新竹輕軌或捷運系統希望能夠成形,後續將與地方政府討論。 此外,經濟部已盤點水電供應,基本上無虞。以水力來說,除有海水淡化廠,水從桃園及苗栗往新竹送的規劃會提前落實;電力則會增加民營電廠、變電站。 人才部分,在人力培育方面會透過產學合作,強化桃竹苗大專院校培育人才後與產業連結,並會延攬專業跟中階技術人才,據悉,未來有望設立人才服務中心,預計可促進逾14萬人赴桃竹苗就業。 高層透露,大矽谷計畫會有很多分支計畫去支撐,包含矽谷3.0、人力政策、國家雙語政策,22日院會僅是一個雛形展現。
新聞日期:2024/02/22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Intel代工服務加速器聯盟 4台廠入列

矽谷報導 晶圓先進製程越趨複雜,繼台積電打造OIP(開放創新平台)後,英特爾端出「代工服務加速器聯盟(Intel foundry Accelerator)」,結合半導體業者搶攻先進製程商機,台廠晶心科、M31、力旺及智原孫公司Aragio Solution均入列。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強調,代工服務加速器聯盟提供客戶頂尖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DA)、晶片IP和設計服務,能與英特爾先進製程無縫接軌,通過深度協作,英特爾晶圓代工服務(IFS)加速器利用業界最佳功能,加速客戶在IFS製造平台上的創新。 先進製程越趨複雜,晶圓代工廠須借助產業鏈夥伴加持,幫助客戶實現晶片產品構想,台積電便成立OIP(開放創新平台),涵蓋關鍵性的積體電路設計,降低設計時所遇障礙,至今超過1萬2,000個元件矽智財與資料庫。英特爾找上台廠打造聯盟,涵蓋晶心科、M31、力旺及智原孫公司Aragio Solution。 2022年英特爾曾找來曾負責晶圓代工龍頭OIP的Suk Lee,擔任生態系統開發業務副總裁(Ecosystem Development VP),有超過33個生態系統供應商壯大英特爾加速器聯盟,台廠重要矽智財公司四家更是入內在列。 此外,聯電總經理王石、聯發科北美總經理Eric Fisher皆出席站台。聯電指出,雙方合作開發12奈米製程平台,以因應行動、通訊基礎建設和網路等市場的快速成長。聯發科表示,2022年雙方宣布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使用IFS的先進製程製造晶片,並表示IFS將為其系列智慧終端產品製造多種晶片。 市場研判,12奈米將為聯電海外擴張、先進製程之前哨站,以其在成熟製程上豐富代工經驗,擴充製程組合,有望擴大合作範圍,英特爾將專注先進製程,聯電作為管理成熟技術角色,助全球客戶做出更好的採購決策。
新聞日期:2024/02/21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ASIC商機大 IC設計業爭搶

台北報導 安謀(Arm)宇宙再擴大,市場傳老牌IC設計商聯詠取得Arm Neoverse授權,ASIC(客製化晶片)商機龐大,吸引IC設計業者爭相跨入。業者指出,聯發科、瑞昱擁有豐富IP資料庫與設計實力,與傳統ASIC公司形成強力競爭時代來臨。   台廠IC設計居全球領導地位,聯發科、聯詠為前十大業者,過往為追求利潤最大化,業者傾向以晶片產品形式,為客戶提供完整SoC(系統單晶片)解決方案,累積晶片設計know-how及關鍵矽智財。 近年自研晶片商機快速成長,IC設計業開始以自身專長,尋求與國際級客戶合作。瑞昱具備USB4 hub客製化晶片、聯詠高速傳輸TCON(時序控制器),都受市場青睞。安謀繼去年將智原納入ARM Total Design計畫的ASIC設計業者後,再傳拉攏聯詠入局鎖定高速傳輸介面。聯詠指出,為強調差異化,有些客戶有ASIC需求,聯詠在SoC和單晶片都有ASIC進行中,今年ASIC營收會高於去年。   外界憂慮眾多競爭者切入,恐影響老牌ASIC商如智原、創意的訂單。半導體業者強調,前後段設計一條龍自製開發晶片當然可行,但隨先進製程開發驗證時程長,EDA工具耗費金額大,若無專門的ASIC公司分攤協助,效率將大打折扣。   另,進行ASIC須與代工廠密切配合,尤其後段製程、封裝相關流程,涉及Substrate design(載板設計)技術,一般無晶圓廠公司較難以接觸。   智原指出關鍵,競爭點不在IP成本,而是要有好的關係,ASIC產業進入先進製程時代,「製程風險將大於設計風險」。此外,Arm Neoverse市場巨大,安謀會推薦給其他客戶,包含智原、聯詠等,統合設計能力跟整條價值鏈;未來開發成設計平台後,在產品尚未開發前,就能先在智原平台上驗證,加速上市時間。
新聞日期:2024/02/20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精測去年Q4轉盈 每股純益0.53元

台北報導 中華精測(6510)受惠探針卡業績逐步回溫,去年第四季轉虧為盈,每股稅後純益0.53元,累計去年全年稅後純益約0.32億元,較前年7.71億元大幅衰退。因應全球AI商機,該公司推出AI手機、AI電腦等AI新應用相關晶片之高速、大電流晶圓級測試探針卡,可望推動今年營運成長。 中華精測董事會通過2023年度財務報告,第四季受惠探針卡業績逐步回溫,單季營收7.72億元,全年營收高點,較第三季成長12%,單季毛利率回升至49.8%,較前一季度提升1個百分點,第四季本業營業利率由虧轉盈,合併稅後純益0.17億元,較前一季成長60.2%,單季每股稅後純益0.53元。 中華精測去年全年稅後純益約在0.32億元,較前一年7.71億元大幅衰退,全年每股稅後純益0.99元。 對去年營運下滑,該公司表示,主要受到全球半導體產業鏈面臨終端消費力道不足,智慧型手機拉貨動能疲弱,相關晶片庫存去化速度低於預期,中華精測也在去年面臨庫存調整的產業低潮,不過All In House商業模式發揮優勢順應客戶變化調整產品策略,去年推出符合AI手機、AI電腦相關新應用晶片所需的混針系列的晶圓級測試探針卡,並在2023年第四季單季營收攀升為全年最高季度、且獲利回升。 對於今年展望,公司也表示,目前半導體產業鏈持續去化晶片庫存,另方面則受惠於生成式AI應用快速發展,AI半導體躍升為推動先進製程的新主流,AI新應用相關晶片之高速、大電流晶圓級測試探針卡,帶動1月探針卡業績成長。 中華精測指出,整體來看,今年第一季,來自智慧型手機應用處理器晶片(AP)、智慧型手機射頻晶片(RF)、以及高效能運算處理晶片(HPC)等高階晶片探針卡訂單回籠,以第1個月探針卡的營收占比提升至逾4成,為首季獲利關鍵支撐。
新聞日期:2024/02/19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封測廠菱生 出售寧波力源

台北報導 封測廠退出大陸市場再添一家,半導體封測廠菱生17日舉行重大訊息說明會,財務長賴銘為表示,考量集團發展所需,17日董事會決議,直接出售中國寧波力源100%股權給浙江銀安匯企業管理公司,總交易金額約新台幣3.078億元。 貿易戰持續延燒,大陸政府積極扶植本土企業,晶圓廠、封測廠與記憶體業者逐漸壯大,而美國業者考量地緣政治風險,不再於大陸當地投片,轉單至其他地區生產,此一現象,導致愈來愈多的封測廠退出大陸市場,轉向拓展其他地區產能或進行技術升級。 菱生2001年透過薩摩亞菱生和開曼Li Yuan、100%投資中國寧波力源,三公司董事會通過處分中國寧波力源100%股權,總交易金額約新台幣3.078億元。擬由開曼力源為轉帳方,直接出售寧波力源100%權力給買方,處分損益待交易實際完成時公告。 菱生表示,寧波力源實收資本額為人民幣4.24萬元,主要營業項目為IC封裝與測試。已取得資產評估報告、獨立會計師出具的股權影響及價格合理性意見書,總交易金額高於中國寧波力源股權淨值,交易價格合理且不損害菱生股東權益。
新聞日期:2024/02/19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熊本廠24日開幕

台北報導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海外布局首戰告捷,日本九州熊本廠將於24日(周六)舉行開幕典禮,見證台日雙方歷史一刻。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將親臨現場,親自參與台積37年來成長茁壯以來,跨出海外重要的一步。日本方面,除首相岸田文雄之外,供應鏈業者透露,JASM股東索尼半導體、電裝株式會社,以及豐田汽車都將派高層代表出席,迎接日本半導體業重返榮耀。 台積電海外大擴張首站選定文化背景相似的日本,取得重大進展,JASM於熊本縣菊陽町的辦公大樓去年8月初竣工,已有多達400名台籍工程師及眷屬在地深耕,未來JASM晶圓廠預計在當地創造1,700個工作機會。 JASM是台積電與Sony索尼半導體、電裝株式會社(DENSO)在2022年合資成立的日本先進半導體製造公司;本月初再引入豐田汽車入股投資,顯見日本核心企業重視台積電的價值,未來有望循此模式加入其他日本知名企業。 日本政府對晶片補貼政策也不手軟,力圖重振昔日半導體雄風,台積電為國際晶圓代工龍頭,帶頭加碼投資起到關鍵作用,熊本即將再建第二座晶圓廠,補貼金額由三分之一起跳,第三、四廠的設置也在考慮中。 台積電則強調,公司的全球製造版圖擴張策略,主要基於客戶需求、商機、營運效率、政府支持程度及經濟成本等考量。 業界指出,JASM股東同時將會是台積電客戶,包含Sony、豐田汽車在內,都尋求先進製程技術支持。其中,豐田汽車作為全球最大傳統車廠,直接注資台積電,代表著車用半導體為其未來一大成長契機。 日本半導體產業輝煌過、衰落過,但始終於半導體上游擁有極佳的基礎及實力,例如電子被動元件領域,村田和TDK兩家佔據全球近80%份額;半導體的19種主要材料中,日本有14種市占率超過50%,最新一代EUV光刻膠領域,日本3家企業申請了行業80%以上的專利,一旦攜手台積電後,半導體榮景重振可期。
新聞日期:2024/02/16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世芯元月績優 全年拚賺七股本

客製化AI晶片成顯學,未來與Open AI及其他CSP業者合作商機可期台北報導 股王世芯-KY在台積電先進封裝良率持續提升之下,AI ASIC順利交付,營收自去年12月站上30億元關卡,1月維持高檔,堪稱ASIC之王。法人指出,世芯既有專案進度優於預期,客製化AI晶片成顯學,未來更有機會贏得Open AI及其他CSP(雲端服務供應商)業者之合作,估全年合併營收將挑戰500億元大關、每股稅後純益(EPS)上看七股本。 世芯1月合併營收為33.74億元,月減3.9%、年增106.7%,受惠晶圓廠產能開出,加上第二大北美客戶去年底進入量產,營收規模維持擴大,今年下半年5奈米訓練晶片也將步入量產,在多專案疊加之下,法人預估2024年合併營收再創新高,每股稅後盈餘更將達到七個股本以上。 營收強勁增長之下,持續推升世芯股價刷新歷史新高,15日收盤達4,430元,漲7.92%,穩居股王寶座。 法人指出,世芯於ASIC領域具先行者優勢,並有優良執行能力,並在AI市場占據超過一成之份額;隨著各大雲計算平台的需求增長,預計將在2030年擴大至二成。除了既有的AWS客戶外,法人透露,與英特爾Habana的合作項目進展順利,7奈米Gaudi 2已經完成相關設計服務,今年就會交付客戶。 世芯指出,今年主要由5奈米貢獻營收,也逐步跨足至3奈米,明年3、5奈米就將會是主要貢獻製程。 世芯強調,CSP業者想自行掌握晶片跟系統技術,輝達跨足ASIC市場著力點仍有限。另外,世芯技術積累深厚,自成立以來FinFET相關案件已tape-out超過60件,CoWoS相關超過15件,競爭壁壘儼然成形。 AI布局以外,世芯也與多家電動車企業接洽自研晶片合作,與理想汽車專案有望在明年看到營收貢獻,憑藉其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優勢,把握電動車高性能運算市場之發展機遇,開啟新的營收成長引擎。 世芯表示,車用OEM專案整體委託設計大約耗時約一年半,順利的話今年中便可設計定案(tape out),量產毛利有機會較北美客戶佳。
新聞日期:2024/02/15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電資本支出 維持歷史高檔

先進製程設備廠 商機滾滾台北報導 台積電在法說會中,宣布資本支出280~320億美元,並加碼先進製程在台灣的投資金額,半導體設備相關供應鏈廠商,包括家登、漢唐、弘塑、萬潤、志聖、群翊、科嶠等,可望受惠商機滾滾而來。 台積電2024年資本支出約介於280億~320億美元,雖不若先前金額高,但仍然維持歷史高檔,且投資腳步不停歇,資金八成用在先進製程及光罩,10%用於特殊製程,10%用於先進封裝,未來資本支出有機會維持30%年成長。 台積電資本支出的亮點,在於後段的先進封裝,市場對於CoWos及SOIC需求強烈。法人預期,先進製程及封測相關設備廠商將最為受惠。 其中,家登在EUV(極紫外光)光罩盒市占率達約7成,EUV微影技術已成先進製程標配,業內分析,台積電跨入新一製程世代,每片晶圓所採用的EUV光罩層數也越來越多,看好家登受惠程度將持續擴大。 弘塑為CoWoS相關設備廠商,該公司主要供貨自動濕式清洗機台(Wet Bench)、單晶圓旋轉清洗機(Single Wafer Spin Processor)、複合機台(COMBO),市場法人表示,該公司CoWoS相關訂單,已從2023年第四季開始陸續交機,預計自2024年3月開始入帳,2024年邁入出貨高峰。 漢唐是半導體相關機電工程廠,該公司近幾年除了在台灣訂單穩健成長,也接獲美國大單,中國大陸、新加坡等仍是漢唐的重要外銷市場,因此,未來若半導體廠在中國大陸擴產受限,該公司外銷也可能受到牽動。 萬潤表示,該公司看好2.5D封裝是未來趨勢,這幾年來,萬潤耗費大量人力投入2.5D封裝製程設備,甚至進一步投入3D先進封裝,也由於2024年先進封裝需求可望釋出,萬潤預期將是該公司重要營運動能。
新聞日期:2024/02/15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中美晶片攻防 進入拉鋸新戰線

中美兩大強權的科技戰火煙硝愈來愈濃,拜登政府過去一年祭出更嚴苛的限制,打擊中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發展及算力晶片等資源取得範圍。但相關政策卻被批評充滿漏洞。而輝達等重點美企則遊走其間,未來發展牽動產業與股市。 在2022年10月的首版本美國晶片禁令後,美國又在2023年10月17日更新對中國的晶片禁令,此次在2023年內最大科技熱點AI算力上的GPU相關晶片,設定更嚴苛的限制。而在半導體設備方面,美國在2023年內加強與日本、荷蘭等盟國的合作,打造三國共同防線限制高階設備出口給中國,衝擊中企先進製程。 但另一方面,美國措施的實用性引發外界質疑。例如經濟學人2024年1月下旬評論,中國雖不能採購高階AI晶片,但可透過大量中低階晶片補足算力來訓練模型,美國就算擴大管制晶片的種類,也難拿捏尺度。 同時,晶片小體積特性,使走私模式等非法行為盛行,中國實體尤其解放軍機構可能透過新加坡等地為中轉站轉運,例如輝達2023年下旬對新加坡銷售額年增幅達5倍。 但讓白宮最頭痛的問題仍是美國企業,從主導晶片禁令的商務部長雷蒙多行為就能反映該現象。雷蒙多在2023年12月初國防論壇上,以國安優先於短期利益的理由,要求晶片高管要認命,更直言輝達等企業若再微調晶片規格繞過紅線,就馬上動用其他措施防範。 但數日後美國產官兩界斡旋下,當雷蒙多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再次接受採訪時口徑變為一致,允許輝達推特供晶片給中國市場,而輝達強調會完全配合法規監管。有觀點認為,就算美企提供中國降低規格的晶片,但可能會拿出更先進的設計架構來彌補。 類似情況在美國需要聯合日本、荷蘭的半導體設備管制領域上也可能出現,雖然日荷兩國當前都有同意加大限制,但未來美國要繼續拉攏歐洲等地勢力恐不容易。 歐洲執委會在2024年1月下旬公布加強歐盟經濟安全的一系列提案,包括管制投資等,但由於歐盟成員國意見不統一,相關方案被英國金融時報評價「縮水」,專家也指出,各國真正執行協調起來還需要數年時間。 雖然設計法規與執法不易,但當前美國兩黨都呈現一致立場,有意在總統大選前後關鍵時刻加強對於中國管制力度。但有觀點認為,更加嚴苛的措施,可能會導致美企以及日荷等盟國的反彈。 應對美國制裁,中國也嘗試限制材料端出口,涉及半導體與新能源車產業的鎵、鍺、石墨等列於其中。中美抗衡之下,全球供應鏈再次動盪,對於當前G2科技對立仍偏緊的局勢,2024年內會否透過中美高層互動、美國大選新結果、美國政企雙方拉鋸、總體經濟等因素帶來轉機,市場都在緊盯。
×
回到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