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報導
IC設計大廠聯發科7日舉行2024年第四季法說會,去年第四季營收表現強勁,受惠於旗艦晶片天璣9400量產放量,單季營收超越財測高標,全年EPS更寫歷史第三高。聯發科副董事長暨執行長蔡力行指出,旗艦晶片與AI布局將驅動聯發科長期成長,將持續與輝達、台積電等國際大廠深度合作,以迎接AI強勁成長趨勢。
聯發科去年第四季合併營收達1,380.43億元,季增4.7%,年增6.6%,毛利率48.5%,營業利益率15.5%,EPS 14.95元;2024年合併營收達5,305.86億元,較2023年成長22.4%,全年毛利率水準49.6%,全年EPS為66.93元。
2024年聯發科技在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市場持續擴大版圖,旗艦晶片天璣9400成功導入OPPO、Vivo等品牌高階AI手機,帶動旗艦晶片全年營收翻倍至20億美元,超越70%年增率的預期。此外,有線及無線通訊產品組合,如Wi-Fi 7、5G數據晶片、10GPON打入全球電信運營商,相關營收年增達3成。
在車用平台領域亦取得突破,天璣汽車平台獲中國及歐洲車廠採用,與NVIDIA合作高階智慧座艙方案預計2025年送樣。在ASIC方面,聯發科透露共同封裝光學(CPO)與224G SerDes技術,於國際展會引發高度關注,為資料中心AI加速器市場奠定基礎。
聯發科預估,今年第一季合併營收將介於新台幣1,408億至1,518億元,季增2%至10%、年增6%至14%,毛利率維持47%±1.5%。蔡力行強調,去年是「下一成長階段」的起點,2025年將穩健推進中長期策略,透過AI、車用、客製化晶片等多元布局,持續擴大全球市場影響力。
蔡力行指出,2025年將有更多搭載天璣9400與9300系列的機型問世,全球5G手機滲透率將從2024年的60%中段提升至高60%區間,高階AI晶片占比增加有望推升平均售價(ASP);另外,受惠中國補貼政策,2025年第一季手機營收可望微幅成長。智慧裝置平台在通訊升級與AI功能導入趨勢下,營收預期穩健攀升。
台北報導
DeepSeek橫空出世,業界透露,AI開發將由過去仰賴大型CSP(雲端服務供應商)投入,轉向中小企業進入與終端應用百花齊放的盛況,其中,台廠聯發科率先卡位,與輝達攜手推出搭載GB10超級晶片之個人AI電腦-Project DIGITS,在DeepSeek R1於NVIDIA NIM(輝達推理微服務)上線後,將加速AI應用範圍擴大,成為新AI版圖受惠者。
此外,AMD(超微)快速將DeepSeek V3模型整合至其Instinct MI300X GPU中,晶片大廠陸續跟進,輝達緊接著於NIM微服務提供DeepSeek R1模型,加速AI應用擴大。半導體業界分析,輝達雲端、邊緣AI雙重布局,從CES 2025攜手聯發科推出之Project DIGITS,不難推敲輝達對AI往端側發展的方向。
DeepSeek透過模型訓練方式更新,減少AI成本、並降低進入門檻,啟動科技大廠另一波戰火。
業者表示,採客製化的「GB10」超級晶片,在一個核心融合基於Blackwell架構的GPU,以及NVIDIA與聯發科、ARM三方合作研發的Grace CPU,對於非遊戲需求的開發者而言,Project DIGITS要價3,000美元,相較組一台以RTX5090頂配PC更划算,且算力不差,很適合拿來做LLM或AI模型推論。
除此之外,Project DIGITS還配備了一顆獨立的NVIDIA ConnectX互聯晶片,可以讓GB10超級晶片內部的GPU相容於多種不同的互聯技術標準;單台Project DIGITS即可離線運行200B(2,000億)參數等級的大模型。
使更多中小企業能入手AI系統,業界分析,搭配DeepSeek開源、低成本的特色,人人皆可打造專用模型,終端應用將會更加普及、多元,進而帶動AI PC、AI手機、平板等裝置需求。
聯發科與輝達緊密配合成為受惠者,市場引領期盼雙方於今年即將端上桌的N1、N1x之Arm PC。供應鏈透露,N1系列晶片與GB10超級晶片同源,不過因搭載於NB上,性能釋放上稍有劣勢,但預估整體AI算力仍將上看180~200 TOPS,將為整體AI PC產業帶來質變。
業界認為,2025年在軟硬體的相配合下,AI PC利用雲端算力補貼端側算力的需求已經過去,降低對雲端資源的過度依賴,也擴大AI應用的範圍,為中小企業或涉及機敏資訊用戶帶來更多選擇。
台北報導
IC設計大廠聯發科將於2月7日舉行線上法說會。由於2024年旗艦級手機晶片取得重大進展,出貨量預期較上一年成長7成,加上與輝達合作項目嶄露頭角,法人表示,在旗艦級晶片帶動下,IoT領域也受惠Wi-Fi 7滲透率的翻倍提升,伴隨終端裝置布局漸趨完備,聯發科將大啖邊緣AI的商機。
法人預估,聯發科2025年營收年增有望達20%,主因AI PC的新業務成一大助力。手機晶片高階天璣系列需求強勁、IoT預計Wi-Fi 7滲透率將自2024年的5%,提升至2025年的10%~15%。
與輝達的強強聯手方面,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於CES2025上揭露,雙方合作開發GB10 Grace Blackwell超級晶片,打造Project DIGITS晶片組,展現聯發科在ARM架構SoC設計的實力,正式進軍高階運算市場。
供應鏈消息也指出,雙方正在開發代號為N1x的整合型SoC晶片,進軍AI PC市場,N1晶片性能將追上過往RTX系列獨顯NB,已確定會在陸系品牌二合一筆電新品中發布,5月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亮相,估計第四季正式出貨。
法人認為,在手機、Wi-Fi 7等既有業務規格升級的帶動下,雲端及終端AI市場也出現長期成長的趨勢,持續強化聯發科的成長動能,特別是與輝達的策略合作,將開啟新的成長契機。隨著AI運算需求持續提升,高效能運算、終端AI等領域的發展,將是這場今年2月最受關注的科技法說會的焦點。
台北報導
IC設計大廠聯發科10日公布2024年營收表現:在旗艦級晶片拉貨,減緩消費性電子乏力影響,第四季度營運表現季增4.7%、年增6.5%表現不俗,展望2025年,法人持續看好聯發科營運表現,由輝達宣布與其共同打造Project DIGITS打頭陣,後續將有更多新品重磅問世。
聯發科2024年12月合併營收達416.8億元,月減7.9%、年減4.6%;全年合併營收5,305.86億元,年增22.4%;第四季合併營收在旗艦級晶片出貨支撐下達1,380.4億元,季增4.7%,優於財測區間上緣。
展望2025年,法人持續看好聯發科與輝達共同打造的Project DIGITS,另外,2024年為WiFi7元年,聯發科看好2025年滲透率及市場地位持續提升。
聯發科資深副總經理游人傑分析,WiFi開發周期約為每五年迭代,現在也開始積極布局WiFi 8,未來WiFi 8不再追求速度提升,而是會更加追求更低延遲(Low latency)及多路鏈結運作(Multi-Access Point Coordination)
AI智慧座艙亦為今年發展重點,游人傑指出,座艙在使用者選車時是最直觀的,能夠將整體車機性能有感提升,進一步讓市場定位往奢華品牌靠攏,聯發科欲切入的即為該市場,汽車上半場從燃油到電機化競爭即將結束,下半場新能源、智慧化正要開始。
至於世芯-KY,則在大客戶拉貨高峰期已過情況下,2024年第四季合併營收為130.7億元,季減11.8%,年增41.8%卻是八季以來最低;12月合併營收為44.86億元,月增2.1%,年增27.8%。
法人指出,推測目前IDM大廠AI訂單無法支撐高速成長,但2024年世芯合併營收仍達519.77億元,年增70.5%,仍締造歷史新高紀錄。
展望2025年,法人預估,世芯因基期墊高、加上適逢大客戶晶片迭代,成長幅度有限,營收高峰將於2026年;但次世代晶片將以台積電3奈米打造,無論是出貨量或產品單價,皆有機會比過往佳,憑藉其在先進製程之領先優勢,營運表現未來將有望再次締造歷史新猷。
擷發科跟進,拚打造經濟高效ASIC,以最低規格晶片運行AI應用服務
美國拉斯維加斯報導
AI技術公司DeepSeek發表最新大語言模型DeepSeek 3.0,為業界投下震撼彈,低成本的訓練模式,將AI模型競爭帶入價格殊死戰;AI晶片預估也將感受到錙銖必較的成本壓力。因應該趨勢,輝達開第一槍,攜手聯發科推出迷你型AI超級電腦Project DIGITS,擷發科技以打造經濟高效ASIC/SoC為目標,以最低規格晶片運行AI應用服務。
在多項基準測試中,DeepSeek 3.0展現強大的能力,此外,僅使用2,048張輝達H800顯卡,耗費278萬GPU小時,總成本僅為557萬美元;相較之下,Meta的Llama 3.1使用更先進的H100顯卡,訓練成本超過數億美元。
顯著的成本優勢使其服務價格更是具有吸引力,輸入每百萬Token之費用僅為人民幣0.1至1元,輸出費用為人民幣2元,相較GPT-4o的輸入5美元及輸出15美元,成本低至其10%、甚至1%。
擷發科技董事長楊健盟認為,在DeepSeek 3.0、輝達迷你型AI超級電腦推出後,將會加速市場往低功耗、高效能晶片發展;伴隨晶片製造、AI資料中心運行皆消耗相當多資源,未來相關業者將想方設法降低各環節能耗。
他透露,擷發科技能與眾多IC設計大廠如高通、聯發科合作,即是看上公司類CUDA之AI軟體設計服務,能夠在不改變晶片設計情況下,將原先僅能運行五個模型之AI晶片、增加至十個,意謂著同樣功耗下能有更高效能。
2024年甫有業者推出自主研發AI解決方案,採SSD、要價約百萬元,2025年輝達即攜手聯發科推出僅10萬元、能處裡更多參數的迷你版超級電腦,足見「低成本、高效能運行AI」蔚為趨勢。
楊健盟分析,Project DIGITS透過Grace Blackwell架構,運作Linux之NVIDIA DGX之作業系統,未來還可銜接NVIDIA DGX Cloud、加速雲與資料中心之基礎設施;軟體、硬體雙管齊下,將會是未來IC設計業者發展方向。
擷發也積極朝該方向進行努力,除ASIC委託設計服務外,亦提供AI賦能軟體平台,使客戶輕易搭上AI成長列車。楊健盟表示,登興櫃後研發量能更完備,2025年正式起飛、邁向高速成長。
台北報導
國際IP(矽智財)大廠Arm(安謀)針對2025年及未來技術趨勢,發表最新預測。Arm點出晶片設計的重構,認為小晶片將成為解決方案重要部分。另外,重新校準摩爾定律,現代晶片設計也必須將每瓦效能、單位面積效能和總擁有成本等,列入核心指標。
Arm強調,更重要的是生態系的緊密合作,壯大Arm Total Design的合作夥伴,當中包含台積電、聯發科、聯詠、瑞昱、智原、神盾、力旺7家台灣公司。
時序進入2025年,Arm攜手生態系夥伴共進AI世代。Arm指出,隨著晶片和軟體的複雜性不斷增加,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獨自承攬晶片和軟體設計、開發與整合等所有工作。在Arm Total Design生態系中,可看到來自29家國際大廠的投入合作。
明年上市的Apple Watch Ultra將支援衛星簡訊,並搭載血壓偵測功能
綜合報導
外媒引述消息報導,蘋果預計明年上市的Apple Watch Ultra將支援衛星簡訊,也可望推出血壓偵測功能。除了功能大幅升級之外,新一代Apple Watch也打算捨棄英特爾改用聯發科晶片。
供應鏈推測,聯發科5G無線連網技術再迎來國際大廠採用,該款應為旗下M60 5G Modem產品,支援Redcap(輕量級),能快速導入需要長時間且高效能電池壽命的應用,如穿戴式裝置等產品。令外界看不透的是,據傳明年iPhone 17 Air將採用蘋果自研的5G晶片,但穿戴裝置卻仍須採用外購方式。
業者指出,因蘋果自研的5G Modem尚未採用毫米波(mmWave)技術,且穿戴裝置更考驗功耗及穩定度,與現有業者合作是最佳解方。至於為何不採用高通解決方案,供應鏈認為是成本及引入第二供應業者等考量。
消息稱,明年上市的Apple Watch系列頂級款Ultra將和衛星通訊業者Globalstar合作,當使用者所在位置缺乏手機或Wi-Fi訊號時,能透過Globalstar的衛星連線發送簡訊。
蘋果執行長庫克近年致力充實蘋果裝置的個人健康與安全功能,因此決定將衛星簡訊功能延伸到穿戴式裝置,目標讓Apple Watch Ultra成為市面上第一款內建衛星通訊功能的智慧表。
除了衛星通訊之外,血壓偵測功能也是蘋果努力多年的研發計畫,無奈進度一延再延。蘋果原先打算在去年推出這項功能,但最新消息稱可能延到明年推出。
今年上市的Apple Watch Series 10雖然更輕薄、螢幕更大,但缺乏重大創新,未能吸引大批用戶升級。蘋果打算在Apple Watch系列價位最高的Ultra推出衛星簡訊功能,就是希望衝高整體獲利。相較於Apple Watch Series 10入門款399美元,Ultra要價799美元。
此外,蘋果11日發布iPhone、iPad和Mac軟體更新,其中包含融合ChatGPT的Siri,蘋果用戶無需擁有OpenAI帳號即可使用ChatGPT,但用戶可透過蘋果支付升級版的ChatGPT,用戶也可透過一些文字選單存取ChatGPT。
提前為MR/XR等穿戴裝置準備,瞄準虛實整合商機
台北報導
Wi-Fi 7尚未全面普及,Wi-Fi 8標準雛型已成形,聯發科於官網首度揭露Wi-Fi 8白皮書,業界分析,白皮書是為MR/XR等穿戴裝置先行準備,逐步朝虛實整合商機邁進。法人指出,通訊晶片涉及專利壁壘,須符合各國法規,目前僅剩如聯發科、高通等少數玩家在進行,另外,台廠如立積之射頻晶片也具備競爭力,據傳其Wi-Fi 8 FEM深獲主晶片業者青睞。
相較Wi-Fi 7提供相同無限頻寬及頻道和調變方式,Wi-Fi 8但更著重改變客戶端裝置。業者指出,Wi-Fi 7明年即將放量,相關業者蓄勢待發,蘋果繼今年全系列採用後,明年將推出之iPhone 17更預計導入自行研發的Wi-Fi 7晶片,預計在三年內使所有產品線全面轉換。
無線通訊技術迭代持續進行,聯發科近期揭露Wi-Fi 8白皮書,業者表示,儘管終端產品暨最終規範仍要等到2028年才會出台,不過伴隨競爭對手陸續退出,行動通訊晶片領域漸成寡占市場,愈早跨入、甚至成為標準制定者,將能取得最大的市場份額。
Wi-Fi聯盟和聯發科技均認為,推動無線技術發展的是中國大陸市場,該地區有6.5億寬頻用戶,超過25%的用戶家中擁有1Gbps寬頻連線;整體而言,平均連線速度為487.6Mbps,一年內成長18%。
相關業者透露,無限標準制定時間長,約需要六年時間,對硬體、晶片製造商來說,都是未知的巨額投資。不過對Wi-Fi 8而言,按聯發科資料顯示,Wi-Fi 8與上一代在頻寬約略相同,真正改變的是在裝置與多個存取點互動方式的強化,因此相關業者估計,普及時間將會縮短。
台廠射頻晶片業者立積傳出Wi-Fi 8解決方案獲得國際大廠青睞。原本即獲得眾多主晶片業者導入設計,深耕射頻領域,在Wi-Fi 7於智慧型手機滲透率提高後,逐步貢獻營收。立積近期法說指出,Wi-Fi 7 FEM明年上半年有望拿到訂單,產品單價取決於功率不同,較Wi-Fi 6價格成長2.5~3倍。
然而,供應鏈業者透露,Wi-Fi 8應用瞄準AR/XR等穿戴裝置,首批預計在2028年初上市,但是需要如同iPhone 16這種殺手級產品的關鍵轉換,滲透率才有機會積極拉升。
台北報導
IC設計公司聯發科不畏傳統淡季,10月合併營收511.2億元,月增19.4%、年增14.4%,在旗艦級晶片出貨暢旺下,抵銷終端裝置營收下滑影響。聯發科預估第四季合併營收介於1,265億至1,345億元,季減4%至季增2%區間,然而天璣9400的強勁成長、旗艦級產品營收年增有望突破7成。法人亦樂觀預估,在生成式AI驅動下,旗艦晶片市占率將超過3成。
聯發科10月合併營收寫近兩年來新高,累計前十月合併營收達4,436.6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7.97%。法人指出,天璣9400將第八代NPU整合,進一步優化生成式AI功能,相較天璣9300,首波客戶導入機種更多,價格調整亦有助於轉嫁成本上漲問題。
然而,法人對於2025年智慧型手機由AI帶動的換機周期將不會出現。聯發科指出,目前正在投入大量精力開發生態系統,以實現所有邊緣裝置之間的AI應用;不過,GenAI功能可能還需要2~3年的時間,方能滲透至中階、主流智慧型手機市場。
聯發科旗艦級晶片打入三星旗鑑級平板,未來有機會往品牌手機進發。採用台積電3奈米製程打造,由於三星製程良率卡關,原本Exynos市場份額將逐步釋出。明年手機主流製程估也將以3奈米打造,目前僅台積電有足夠產能及良率滿足晶片業者需求。
另一方面,AI將幫助聯發科擴大其在旗艦細分市場的市場份額。法人提到,多因素推動之下,聯發科2026年將有更強勁的成長,與輝達的合作尤其令人振奮。
法人透露,ASIC專案也是聯發科未來具成長潛力之業務,只要公司官宣其224G SerDes流片,將成為重要的催化劑,代表聯發科取得進入AI伺服器市場能力的門票。
2025年AI裝置上看1,100億個,聯發科迎IC設計新版圖
台北報導
全球矽智財霸主Arm(安謀)力拚英特爾x86架構,挑戰2025年AI裝置上看1,100億個,Arm資深副總裁暨終端產品事業部總經理Chris Bergey表示,AI未來的可能性無窮盡,全球有9成的晶片是台灣製造,正積極與生態系合作。法人指出,近期Arm與高通之間的法律糾紛,將改寫2025年IC設計版圖,其中,移動端裝置和AI PC領域將現洗牌,聯發科與高通二大廠競爭將更白熱化。
Arm 29日舉行Arm Tech Symposia 2024科技論壇,同時展示九家台灣合作夥伴,包括台積電、聯發科、聯詠、瑞昱、智原、神盾、安國、創意及力旺旗下熵碼科技。
聯發科通信事業部副總經理陳一強表示,聯發科正扮演底層整合的角色,將大家拉在一起,打造AI生態系,而Arm將會是不可或缺的架構要角。
Arm日前對高通祭出最後通牒,限期60天內重簽協議,約今年底前拍板,而這個時間點恰逢WoA(Windows on Arm)的獨占期結束。市場預期「Win-Qualcomm」聯盟2025年將面臨聯發科競爭挑戰,聯發科與高通競爭將更為公平,有機會在該領域博得新版圖。
針對此事,Arm強調,已進入訴訟程序、不便回應。法人判斷,Arm劍指架構授權協議(ALA)重議,與高通將達成妥協,簽訂新授權協議,避免雙方陷入營收中斷窘境。從財報觀察,高通約占Arm營收1成,但Arm對高通費用支出很小,一旦失去高通大客戶,現階段沒有其他客戶能補上。
法人分析,若高通願意支付Arm授權金,將給予聯發科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聯發科擁抱Arm架構,有助獲得全面生態系支援,其中便涵蓋明年將上陣的AI PC。
Arm表示,台灣從先進晶片製造、先進封裝及組裝,身處在AI中心。Arm往雲端運算發展的Neoverse平台,有眾多台灣公司參與,包括聯發科、智原、瑞昱、神盾集團等,有望攜手台廠的前瞻布局。
Arm北美業務副總裁曾志光強調,透過此平台釋放AI潛力,由超過2,000萬名開發者,壯大生態系統。切入PC、伺服器市場,迫使x86兩大業者-Intel、AMD結盟,無論高通與Arm之間的心結,Arm確實開始攻城掠地、擁抱更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