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160億 海外布局再下一城 法人看好有助降低地緣政治風險 接單添動能
【台北報導】
全球第三大、台灣最大半導體矽晶圓廠環球晶昨(16)日宣布,旗下斥資4.5億歐元(約新台幣160億元),位於義大利諾瓦拉(Novara)的12吋矽晶圓新廠開幕。
這是環球晶繼美國德州12吋矽晶圓廠5月啟用後,海外布局再下一城,法人看好有利該公司持續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助益接單。
環球晶表示,義大利諾瓦拉新廠名為FAB300 ,隸屬於其子公司MEMC Electronic Materials S.p.A.,為歐洲最先進且具備完整一貫製程能力的12吋矽晶圓廠之一。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於開幕典禮致詞表示,FAB300不僅是一座工廠,更是創新、永續與共同成長的象徵,展現義大利團隊的專業、韌性與卓越執行力,並獲歐洲市場的廣泛肯定。FAB300讓環球晶能更貼近客戶,共同開發前瞻技術,並支持其長期成長策略,推動歐洲半導體生態系發展。
義大利諾瓦拉於1976年起,就是歐洲矽晶圓生產重鎮,環球晶於2022年2月宣布當地新廠擴建計畫,歷時逾三年後,這座名為FAB300的12吋矽晶圓新廠開幕,惟環球晶並未透露該廠區新產能規劃。
環球晶指出,FAB300是歐洲「共同重大投資計畫—微電子與通訊技術」(IPCEI-ME╱CT)的一環,並獲得1.03億歐元研發資金支持。該計畫由義大利政府與歐盟合作推動。
環球晶指出,此計畫與歐洲主要微電子元件製造商緊密合作,確保產能符合客戶需求,並契合歐洲的科技戰略重點方向,結合美拉諾(Merano)工廠的長晶業務,該公司成為歐洲少數具備從長晶到晶圓一貫完整製程能力的12吋矽晶圓供應商之一。
環球晶規劃,FAB300全面量產後,將以最新自動化技術生產12吋拋光及磊晶晶圓,應用涵蓋範圍包括先進邏輯、記憶體、功率元件及 MEMS╱感測器。環球晶提到,該廠將全面遵循RE100標準,確保100%使用再生能源。
【2025-10-17/經濟日報/A5版/焦點】
台北報導
全球AI伺服器與高效能運算(HPC)持續推升晶片功耗,散熱挑戰日益嚴峻,碳化矽(SiC)材料在先進封裝的應用成為產業新焦點。
法人指出,現階段業界聚焦於SiC載板/導熱介面材料(carrier/TIM)的開發,為下一世代GPU的散熱方案打下基礎,環球晶有望成為供應鏈要角。
目前輝達(NVIDIA)Blackwell GPU仍採石墨TIM,下一代Rubin GPU也預期延用石墨,但業界已積極研發金屬銦、液態金屬及SiC等新型材料,以因應AI GPU功耗不斷攀升。
SiC carrier/TIM若採多晶方案,並使用6吋或8吋基板,製造難度相對較低,但法人認為,短期內(一至二年)難以量產,僅可能在Rubin Ultra GPU進行小量測試,真正導入量產,最快也要等到下一代Feynman GPU。
在製造流程上,SiC carrier需經長晶至晶棒、切片、研磨、拋光等製程,並搭配專用封裝設備。
法人分析,目前12吋SiC長晶爐、雷射切割與研磨技術仍在開發中,且難以完全避開中國大陸供應鏈,製程成熟度仍待突破。
環球晶先前在SEMICON Taiwan會中指出,已開發出12吋單晶與多晶SiC原型晶圓,並同時布局SiC中介層(interposer)與SiC carrier。
據業界人士指出,該項技術並非如原先傳聞,以鍍膜的方式呈現,技術概念其實與carrier wafer放入製程中雷同,主要原因是鍍膜的方式,散熱性能相對不佳,直接以一片SiC carrier貼合導熱最佳。
而在導電部分,仍以傳統矽中介層(silicon interposer)運作,因此,未來將在製程中,新增一片SiC carrier,以增加熱導性,讓AI GPU性能再度提升。
法人分析,環球晶憑藉晶圓切割研磨(wafering)實力與長期客戶關係,可望在此一市場中取得領先。
惟資本市場已率先反映相關題材。觀察環球晶股價表現,自9月8日以來環球晶股價累計上漲逾3成,遠超過大盤5%的漲幅。法人認為,此波漲勢主要來自市場對先進封裝SiC應用的期待,以及NAND與傳統DRAM需求復甦。
【台北報導】
半導體矽晶圓廠合晶(6182)今年以來營運回溫,法人預期,在客戶端訂單有所提升的情況下,該公司本季業績應可起碼與上季持平,全年營收表現力拚成長雙位數百分比。
合晶累計前八月合併營收為64.44億元,年增11.3%,上半年每股淨損0.09元。
配合客戶升級需求,合晶正進行兩岸擴產,在桃園龍潭與對岸鄭州廠均已有12吋產能,正投入彰化二林新廠與鄭州廠二期產能擴充計畫,鄭州廠主要供應當地客戶,二林新廠供應國際客戶。
目前合晶擴產進機作業可能於第4季完成,經送樣認證後,估計明年第2季或第3季量產。
合晶鄭州一廠的12吋矽晶圓產能約4萬片,二廠預計將建置5萬片,等於未來鄭州兩廠的12吋矽晶圓產能將達9萬片。台灣部分,龍潭廠12吋產能已有約4萬片,接下來台灣廠區新產能加入後,初步合計約將有7萬片。
合晶兩岸12吋矽晶圓月產能在明年新產能加入後,將達約16萬片,其中重摻產品預計超過10萬片,大多應用在車用或伺服器等領域,其餘為輕摻產品。
【2025-09-18/經濟日報/C1版/證券產業】
波若威、弘塑、辛耘、旺矽等台廠,有望成為最大贏家
台北報導
人工智慧(AI)運算需求爆發式成長,共封裝光學(CPO)技術成為半導體產業新戰場,2026年將切入輝達Rubin系列,產值上看百億美元。SEMICON Taiwan 2025前夕,矽光子國際論壇率先揭開序幕,台積電與輝達(NVIDIA)再度攜手,搶攻AI資料中心超級運算龐大商機。
法人分析,隨著輝達Rubin架構與CPO技術大舉導入,相關台廠有望成為最大贏家。其中,波若威、光聖在光纖元件與連接器領域具備領先地位;志聖、弘塑、辛耘則切入封裝與測試設備供應鏈;旺矽、穎崴掌握高速測試解決方案。這些公司不僅有望直接受惠輝達與台積電的合作,也可能因CPO標準化後,進一步進入國際資料中心供應鏈。
去年被視為矽光子產業「啟蒙年」,台積電研發副總徐國晉表示,隨技術進展,未來幾年矽光子需求可望呈倍數成長。矽光子最大價值在於提升能源效率,目前台積電已在多項技術上取得突破。
台積電處長黃士芬指出,AI運算的發展導致「記憶體牆」效應日益嚴重,傳統電氣互連無法應付超大規模資料傳輸。矽光子則能透過三路徑擴張:波長分工多工(WDM)、單波長速率提升、先進調變技術。其中,馬赫-曾德爾調變器(MZM)適合高速高功率場景,微環調變器(MRM)則兼具小尺寸與高密度優勢,成為CPO實現高效傳輸的核心元件。
黃士芬強調,台積電已建立完整製程設計套件(PDK),涵蓋波導、分光器、波長合波器等模組,顯示其在光子積體電路(PIC)製造的技術實力。隨著異質整合與先進封裝成熟,台積電正積極推進光學解決方案的落地。
輝達打造多重網路架構,包括NVLink用於連接GPU晶片、InfiniBand和Spectrum-X乙太網用於擴展運算基礎設施,而台積電提供輝達最強火力支援。輝達網路部門資深副總裁Gilad Shainer指出,輝達的Rubin架構所採用之CPO,利用微環調變器,將功耗效率提升3.5倍,網路彈性提升10倍。未來CPO技術透過將光學引擎直接整合至晶片封裝中,大幅縮短訊號傳輸距離、降低功耗並提升系統密度,成為解決AI運算瓶頸關鍵技術。
市場數據也呼應這股熱潮,法人指出,若Rubin架構全面導入,最快2026年起將形成百億美元級新藍海,2030年CPO占高速資料傳輸解決方案比重可望突破50%,將帶動矽光子元件、先進封裝與網路設備廠同步受惠。
AI、HPC及先進製程需求增,除強化MEMS探針卡產能外,已與客戶合作開發光電測試專案
台北報導
旺矽(6223)20日舉行業績發表會,董事長葛長林表示,隨AI、HPC及先進製程需求爆發,探針卡及測試設備後市成長可期,公司將持續大幅強化MEMS探針卡產能,預計明(2026)年初自製探針月產能達200萬針,同步推進共同封裝光學(CPO)測試布局,搶攻AI與先進封裝應用帶來的新藍海。
葛長林強調,近兩年公司產能供不應求,導致交期延長、訂單外溢,為改善情況,旺矽正積極擴產並提升自製率,除探針與載板已全數自製外,PCB也規劃2027年上半年量產,屆時自製率將達五成,有助縮短交期並鞏固高毛利結構。
旺矽營收結構中,探針卡占比逾70%,設備約25%。探針卡方面,公司在客戶端普遍是第一供應商,訂單比重達6至8成,市場地位穩固;隨晶片測試環節愈趨複雜,需求增加,測試介面市場前景看好。設備業務方面,Thermal高低溫測試設備全球市占率已逾50%,先進半導體測試(AST)訂單量亦快速成長,惟短期仍受關鍵零組件交期半年影響,不過公司已投入自製植針機研發,預計今年下半年導入工廠試用,未來營收貢獻可期。
光電測試領域,雖LED需求低迷,但旺矽憑藉光學技術優勢,已與客戶推進CPO應用,特別是在台積電預計2026年量產CPO背景下,旺矽進度受市場高度關注。
葛長林指出,矽光子測試難度在於如何同時處理電與光訊號,公司已與客戶合作開發專用方案,目前互動順利,未來若完成認證,有望成為成長新動能。
針對關稅,葛長林坦言,近期雖在美擴大銷售與服務據點,但製造仍以台灣為主,僅少部分出口美國,關稅將由客戶吸收,營運影響有限。法人認為,旺矽受惠AI、高頻寬記憶體(HBM)、先進封裝等趨勢,加擴產及自製率提升,全年營收可望維持雙位數成長,後市成長潛力看俏。旺矽上半年稅後純益13.52億元、年增44.37%,每股稅後純益14.35元,雙創同期新高。毛利率與營益率也提升至57.87%與31.36%,展現營運動能。
川普高關稅 環球晶提早設廠受惠 英特磊:保持高毛利、管理模式是挑戰
【美國德州達拉斯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十五日放話,將在未來兩周內制定半導體關稅,稅率恐將上看百分之三百。面對川普新政,台灣科技大廠早早啟動設廠計畫,第一波赴美設廠的環球晶不受其害、反受其利,已先拿到晶片法案補助,意外成為政策受惠對象,而台灣上櫃公司英特磊董事長高永中則認為,雖然半導體關稅目前尚未定案,但只要是美國發展需要的,川普仍會想辦法免稅。
「二○二五美國台灣形象展」上周於德州達拉斯舉辦,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也在展會期間參訪英特磊、環球晶德州廠。
黃志芳指出,台美經貿關係過去長期以來是由台灣扮演出口角色,由台灣供應美國電子消費品、傳產製品,但從幾年前開始,台積電宣布在亞利桑那州投資、環球晶來到德州投資之後,台灣現在已經變成美國前十大投資國,而這也成為台美經貿關係一個很重要的新主軸。
環球晶總經理英格蘭(Mark England)指出,環球晶德州廠是美國第一座量產十二吋先進製程矽晶圓的製造廠,不僅供應台積電,也供應德州鄰近的半導體廠,加上川普可能推動英特爾俄亥俄州建廠計畫,英格蘭認為,這對於環球晶而言,也是好事一樁,代表他們也將能服務更多的客戶,環球晶作為「First Mover」,與台積電等大廠建立合作關係,也將推動美國本地半導體產業發展。
英格蘭表示,美國本地的矽晶圓供應鏈仍有缺口,而環球晶希望能夠填補供應鏈中的缺口。半導體產業目前全球產值已經來到六千五百億元,在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帶動下,半導體產值未來將有望突破一兆美元,而半導體產值的一切基礎,也是架構在矽晶圓之上,環球晶在這之中也扮演了一個全世界不可或缺的角色。
台灣上櫃公司英特磊主要業務為化合物半導體,一九九九年成立時,總部即設立於美國德州達拉斯。提到半導體關稅議題,董事長高永中認為,雖然半導體關稅目前尚未定案,但只要是美國發展需要的,川普仍會想辦法免稅。
愈來愈多台廠赴美設廠,高永中建議,若台廠要赴美,一定要不斷研發新品、保持高毛利,以穩定企業營運。此外,員工也不可能全部從台灣調來,「那是不切實際的」,企業要融入美國文化,不能使用台灣管理模式來管理美國員工。
【2025-08-17/聯合報/A7版/財經要聞】
台北報導
矽晶圓大廠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表示,該公司近兩年於六國同步擴產,強化12吋晶圓產能,預計2026年營收與產能比重,將達到三分之二,成為公司主力,並改善公司獲利結構。
徐秀蘭18日於櫃買中心舉行的法說會中指出,全球半導體庫存已趨健康,復甦關鍵在政治不確定性消退與新需求浮現。
她點名,AI資料中心、機器人、AI筆電換機潮,將成為推動半導體產業成長的三大動能,而電動車價格下探,也有望帶動消費需求。
法人關切環球晶美國廠建廠成本及相關補助。徐秀蘭指出,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補助,屬於政府補助,如環球晶獲得的4.06億美元,其中,2億美元已入帳。
此一補助,會計上不認列為營收,而是沖減固定資產成本,進而降低折舊費用,效果是分年改善獲利,而非立即反映在損益表。
其次是AMIC(先進製造投資抵減),稅率2025年前為25%,2026年起提高至35%。
與台灣需待企業獲利後,才能抵減不同,美國可選擇立即兌現,即便工廠尚未獲利,也能將稅額抵減直接入帳為現金,認列於「其他收入」或「政府補助收入」,影響損益表。AMIC對企業而言,具備更高的靈活性與即時現金效益。
徐秀蘭指出,美國新廠建置成本約為亞洲的四倍,即使加計CHIPS Act 10%與AMIC 35%補助,最多也只能抵銷一半的成本差距。
她透露,美國新廠折舊率約25%,明顯高於亞洲舊廠的6%,但隨著時間與供應鏈成熟,差距可望縮小至兩倍。
長期而言,美國具免稅與政策優勢,將吸引更多廠商落地設廠。
【台北報導】
太陽能廠中美晶(5483)與旗下半導體矽晶圓廠環球晶昨(8)日公布6月業績,都是月增逾一成;而中美晶今年上半年營收表現是歷年同期次高水準。
中美晶6月合併營收71.61億元,月增12.7%,年增5%,站上近18個月高點;第2季合併營收202.31億元,季增4.4%,年增1.6%,為近六季高點;上半年合併營收396.04億元,略優於去年同期。
中美晶提到,內需市場需求不振,不過太陽能電池已通過海外客戶驗證,預計將逐步放量;再生能源服務方面則是售電業務快速成長,目前集團已簽訂的長期售電合約累計規模可觀,預期相關收入有望顯著成長。
環球晶6月合併營收為57.17億元,月增14.1%、年增7%,為近八個月高點;第2季合併營收160.07億元,季增2.6%、年增4.4%;上半年合併營收316.02億元,年增3.9%。
【2025-07-09/經濟日報/C5版/上市櫃公司】
綠色轉型雙軌並進,達成旗下100%使用再生能源目標
台北報導
環球晶17日宣布,將集團旗下所有子公司達成100%使用再生能源的RE100目標,自原訂的2050年大幅提前10年至2040年。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表示,環球晶正式宣布將集團全面使用再生能源的目標提前10年達成,充分展現環球晶加速綠色轉型的行動力。
環球晶將RE100目標時程大幅提前10年,為加速實現100%再生能源的目標,環球晶展開雙軌並進的策略。
在日常營運方面,除了降低既有設備的能源消耗,持續優化重大耗能設備的使用效率,全球據點也配合公司能源轉型藍圖,透過裝置太陽能板、導入替代潔淨能源、簽訂購電協議(PPA)、購買再生能源憑證(RECs)等多元策略,協助集團提前達陣RE100目標。
環球晶丹麥廠於2025年正式啟用自建太陽能電廠,成全球首座使用自發自用100%再生能源的半導體長晶工廠,並可將剩餘再生能源回饋至當地電網,成為率先達陣集團RE100目標的生產據點。
環球晶全球生產據點,包括台灣、日本、韓國等廠區陸續建置太陽能發電系統,積極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環球晶新建廠區與產線亦於興建時期,便導入各項節能設備,並綜合運用各項綠色方案,全方位提升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美國德州新廠、密蘇里廠及義大利廠新擴產線,預計將於量產階段以100%再生能源來製造全球最先進的矽晶圓。
其中,義大利廠透過參與當地政府的「能源釋出(Energy Release)」計畫,預計每年可用穩定的價格(與烏俄戰爭前市價水準一致)取得約4.2萬MWh的再生電力,同步透過簽訂再生能源電力購售協議(PPA)、建置太陽能設施等措施,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
同時,廠區亦將強化既有汽電共生系統效能,以優化電力、熱能和冷卻水使用效率,另規畫逐步以生質甲烷取代天然氣,並回收製程廢氣中的氫氣,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
2024年度義大利廠的再生能源使用率已達34%,預計2031年全面實現RE100里程碑。
昇陽半預計今年底月產能達80萬片,中砂、辛耘則分別於下半年月增3萬片及5~6萬片
綜合報導
全球半導體產業加速邁向先進製程,再生晶圓需求快速攀升。日本再生晶圓龍頭RS Technologies,以及台灣廠商昇陽半導體(8028)、中砂(1560)與辛耘(3583)皆積極擴產,搶攻市場新商機。
根據RS Technologies公布的2025年第一季財報,該公司再生晶圓與矽晶圓同步放量,單季營收176.16億日圓,年增14.7%。
其中,再生晶圓事業部年增高達26.4%,顯示高品質再生晶圓市場需求強勁。該公司表示,將持續推動全球擴產計畫,目標於2027年前,將全球月產能由2024年的63萬片,提升至100萬片,涵蓋日本、台灣與中國大陸等產線。
台廠再生晶圓領域中,昇陽半、中砂、辛耘為市占前三大業者。其中,昇陽半導體擴產力道強勁,預計2025年底月產能將達80萬片,並於2026年底進一步擴至95萬片。
中砂則規劃2025年下半年擴增月產3萬片,2026年下半年再增7萬片,總月產能將達40萬片。
辛耘目前月產能約為16萬片,已自2024年起啟動擴產計畫,預計投資約14.5億元,分兩期擴建再生晶圓產能,第一期預計2025年底完成,將新增月產5~6萬片,月產能擴至22萬片左右;第二期則視市場與客戶需求再擴6萬片。法人看好在市場需求強勁推升下,辛耘產能利用率今年有望逐步達到滿載。
除再生晶圓外,承載晶圓需求亦迅速崛起。該晶圓廣泛應用於晶背供電製程,提供機械支撐,使晶圓可翻轉與極度薄化,加工後甚至可能成為終端晶片的一部分。由於無法重複使用,對材料品質與製程參數要求極高。
與一般再生晶圓相比,承載晶圓在厚度控制、潔淨度、平坦度及熱穩定性方面標準更高,且須具備良好鍵合適應性,其單價為普通再生晶圓的三倍以上。
隨著晶片製程節點持續推進,導線層(Metal Layer)數量與設計複雜度提升,擋控片與承載晶圓用量同步增加。
晶背供電技術將由台積電於2026年下半年,在A16製程中正式導入,該技術透過奈米矽穿孔(nTSV)自晶圓背面傳遞電源至電晶體,有望提升晶片效能10~12%,並縮小面積 10~15%,成為推進2奈米以下製程的關鍵技術。
法人指出,隨著半導體供應鏈加速在地化與先進製程推展,再生晶圓與承載晶圓市場不僅具成長動能,單價也將提升,預期相關廠商同蒙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