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卸任前將科技戰進行到底,未來交接給川普政府,由其決定是否提高關稅
綜合報導
美國拜登政府在任期接近尾聲之際,對中國的科技戰仍進行到底,23日宣布對中國製造的成熟製程晶片展開「最後一刻」的貿易調查,可能會對來自中國大陸的晶片徵收更多的關稅。這些晶片廣泛用於汽車、洗衣機和電信設備等日常用品。
路透23日報導,拜登政府官員稱,這是一項基於「301條款」的調查,而且是在美國準總統川普明年1月20日上任前4周啟動,調查將和政權一併交接給川普政府,並由其決定是否提高關稅。川普曾在選戰期間威脅要對中國商品徵收60%鉅額關稅。
拜登總統此前宣布從明年1月1日起,對中國生產的太陽能晶圓和多晶矽之關稅提高到50%,特定鎢產品關稅則提高至25%。
報導稱,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負責調查,目的在於保護美國和其他市場的晶片生產商,免受中國政府主導的大規模國內晶片供應增加的影響。美國貿易代表戴琪表示,USTR發現的證據顯示,北京正在瞄準半導體產業,以實現全球主導地位,類似於其在鋼鐵、鋁、太陽能板、電動車和關鍵礦物領域的作為,「這使得中國企業能夠迅速擴大產能、壓低價格,威脅市場導向型的競爭對手,甚至將其淘汰。」
成熟製程晶片採用較舊、成熟的製造工藝,廣泛應用於大眾市場。它們不包括用於人工智慧(AI)的先進製程晶片或複雜的微處理器。
根據聯邦公報關於該調查的通知,拜登政府將於明年1月6日開始接受大眾對該調查的評論,並計劃於3月11~12日舉行公開聽證會。該調查是依據1974年的「貿易法」第301條款進行的。川普政府在2018年和2019年也依據該法,對價值3,7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課徵25%關稅。若川普承接調查,必須自啟動後1年內完成。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表示,商務部研究顯示,美國使用晶片的產品中,有三分之二含有中國傳統晶片,有半數美國公司不知道晶片來源,包括一些國防廠商,這一發現「令人擔憂」。
陸客戶營收占比僅11%,且大部分聚焦非AI領域
台北報導
傳美國下令要求台積電停止向大陸客戶出貨7奈米或更先進製程AI晶片,引發台股11日下挫。花旗環球證券不畏逆風力挺,大陸客戶占台積電營收比重僅11%,且大部分還聚焦在非AI領域,禁令影響微乎其微,帶動台積電尾盤奮力向上。
花旗環球證券台灣區研究部主管陳佳儀指出,外電報導7奈米製程與300mm2禁令對高效能運算(HPC)晶片影響極其有限,對絕大多數的消費性電子產品更是毫無影響。
觀察台積電營收來自各市場比重,僅11%營收由大陸市場客戶貢獻,美國市場以71%居首,亞太市場、日本、歐非中東客戶占比分別是10%、5%與3%;同時,這些大陸客戶的業務多數為智慧機晶片與加密貨幣等非AI應用領域。反觀來自如輝達等美國客戶的增長潛力更大,花旗環球看好台積電增長前景保持穩定。
TrendForce最新研究報告也指出,台積電去年和今年前三季來自大陸營收占比穩定在11%至13%,若本次先進製程審查擴大或有客戶遭列入實體清單,影響大陸AI相關IC設計、IP公司,甚至第三方設計服務或其他在台積電先進製程開案、流片及量產生意,預估可能影響台積電整體5%至8%的營收表現,不容忽略。然因全球AI晶片需求強勁,加上台積電對先進製程客戶的漲價即將生效,可望能稀釋部分衝擊。台積電近期執行相關規範的可能性極高,衝擊範疇須視美國商務部是否將公告新一波出口管制的實質施行細則,及是否有新增客戶遭列入實體清單而定。
凱基投顧則提出,基本情境為出口管制僅限於出給大陸客戶的AI相關晶片,對台積電2025年獲利預估影響僅約1%~1.5%;中信投顧亦指出,若管制令僅限於AI晶片,台積電受影響的程度不大,主因AI晶片客戶幾乎被輝達與其他美系客戶包辦,流失的陸系客戶業務分額,可輕易由其他美系客戶彌補。
台北報導
美國大選川普聲勢強,預期對中國大陸產品將課徵更高關稅,台廠功率半導體業者迎未來轉單。IDM大廠德微(3675)董事長張恩傑即透露,確實感受歐美業者詢問是否有台灣產能支援;霍爾(Hall)IC大廠久昌科技(6720)董事長葉錦祥也表示,相對國際大廠台灣具備價格優勢,現階段與美國品牌大廠合作打造電競鍵盤,未來將受惠轉單商機。
張恩傑分析,功率半導體市場受陸系業者不計價投入、殺價競爭情況嚴重,尤以太陽能、逆變器等領域淪為紅海,導致下游庫存去化時間延長。不過預估明年1月起,美國將對大陸電動車、太陽能等產品加徵關稅;現在已有不少客戶詢問產能供給,及早進行準備。
德微6月基隆廠加入運營後,產能準備充足。達爾集團預計會將更多車用小訊號封裝交由德微生產,法人推估即是為中美市場分野進行準備,未來更有望取得達爾全數訂單。
一旦制裁力度加大,美系業者會將更多零組件轉由台廠。葉錦祥指出,台灣生產能力佳,目前晶片皆在台灣投片生產;久昌線性霍爾IC具備靈敏度優勢,獲得歐洲等一線大廠電競鍵盤客戶採用。
掌握磁場繞線、測試等專利優勢,久昌在DC-DC電源管理和霍爾元件設計應用領域擁有15年以上經驗。葉錦祥強調,晶片都由公司自行進行數百項測試,不易被競爭對手及同業技術複製;上游和台廠供應鏈緊密配合,下游行銷及業務團隊廣泛與許多國際大品牌應用客戶緊密合作。
同時看好AI,張恩傑認為,未來穿戴裝置將迎來大爆發,鎖定眼鏡、手錶等AI邊緣裝置的ESD(保護元件)需求。久昌則切入AI伺服器商機,葉錦祥透露,從Sensor開始與ODM業者配合,現在也切入不少風扇大廠,目前在試產階段。
對於美中貿易壁壘,張恩傑感嘆,逆全球化造成市場價格扭曲,以供應鏈安全取代效率市場,對消費者而言不是福音。
台北報導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估計,今年12吋晶圓廠設備支出將增加4%,至993億美元,2025年將突破1,000億美元大關,達1,232億美元。除半導體晶圓廠區域化發展外,資料中心和邊緣AI晶片需求強勁,都是設備支出不斷增長的主因,近年來,台灣晶圓廠設備廠包括京鼎、均華、天虹及鈦昇等廠均明顯受惠。
SEMI發布12吋晶圓廠展望報告,今年設備支出將達993億美元,增加4%,2025年將進一步提升至1,232億美元,增加24%,2026年達1,362億美元,增加11%,2027年將再增加3%,達1,408億美元規模;2025至2027年合計將支出逾4,000億美元。
國內半導體設備業者表示,12吋晶圓廠設備支出的增加,主要由AI相關裝置貢獻,觀察近二年來,國內多數半導體設備廠的接單及營運表現,可明顯看出產業成長帶動的需求,晶圓廠設備廠商只要打入AI相關供應鏈,今年出貨普遍強勁,以成熟製程設備為主的設備廠相對平緩,以今年來看,尤其是先進製程、先進封裝相關設備廠表現突出,包括均華、天虹、鈦昇及京鼎等廠,今年營運成長趨勢明確。
以各區域或國家的需求來看,未來三年中國大陸、韓國及台灣,將扮演全球12吋晶圓廠設備前三大需求來源。
SEMI預估,美洲未來三年支出金額將約630億美元,日本將約320億美元,歐洲和中東約270億美元,東南亞約130億美元。在政策激勵下,這些地區2027年設備支出皆將較2024年倍增。
彰化二林廠及河南鄭州廠二期,2025~2026年擴充目標皆超過每月20萬片
台北報導
合晶(6182)董事長焦平海看好矽晶圓產業成長,合晶已在兩岸同步加碼,包括台灣彰化二林廠及中國大陸河南鄭州廠二期,兩岸12吋新產能擴充目標,皆超過每月20萬片,分別於2025~2026年完成。
下半年營運將穩定成長
合晶3日舉行媒體餐宴,就未來展望來看,焦平海指出,從合晶的業績趨勢,合晶第二季營收表現,已比第一季好,判斷第一季是營運谷底,但市場回升沒有想像中快,合晶的營運,已在成長軌道,預期下半年穩定成長。
焦平海指出,合晶兩岸產能已「ready」,等待市場全面復甦。
布局兩岸 產品拚差異化
合晶總經理張憲元指出,雖未看到景氣V型反轉,但看到春燕的樣貌。
他並說明,合晶的市場定位是「獨一無二,左右逢源」,在全世界之中,目前在兩岸布局只有合晶,有機會左右逢源,因此,在產品上要做到差異化,包括市場、產品及技術面差異化。
張憲元指出,客戶多詢問該公司,有無中國大陸之外的解決方案,可以接軌全球供應鏈,為了因應市場需求,合晶除了擴充大陸產能,台灣也會同步擴產,做到兩岸及歐美地區不掉隊,並連結台灣半導體生態系,服務國際Tier1客戶。
市場關注已掛牌的子公司上海合晶,張憲元指出,這是china for china策略,合晶藉此掌握中國大陸市場門戶,因為現在國際同業進不去,而中國大陸同業出不去,合晶等於是站在隘口,兩邊都可以走。
合晶的產品技術成熟,產品應用廣泛,聚焦AI及電動車需求,GaN搭配矽晶圓等各式載板,做到縮體積、降能耗的效益。
SOI業務
將翻轉矽晶圓產業
合晶也成立了新事業單位,專注在SOI(絕緣層上覆矽),合晶在這個技術深耕很久,目前已出貨,屬於高毛利產品,而且屬利基型市場,目前本身已自給自足,而且已經賺錢獲利,有望成為翻轉矽晶圓產業的新興事業。
規模逼近3,800億美元 美、日、歐盟、印度大手筆補助達810億美元 大陸也不遑多讓
【綜合外電】
全球各國政府規劃推動半導體製造的規模,目前已逼近3,800億美元,其中美國、歐盟、日本甚至印度等大國已分配的補助接近810億美元,而中國大陸規劃的金額也不遑多讓。
彭博資訊報導,西方國家原本主要對中國大陸在關鍵電子領域快速崛起產生疑慮,卻在疫情期間因晶片短缺演變為全面恐慌。如今,半導體已不只攸關經濟安全,還牽涉到美國科技製造業的復興,在人工智慧(AI)領域保持優勢,甚至台海和平。
在美國,投資計畫已達關鍵時刻;美國半導體業者Polar Semiconductor於13日宣布,將獲美國政府上看1.2億美元補貼,用以擴建其位於明尼蘇達州的工廠。加上之前美光取得61億美元補助,以及英特爾、台積電和三星電子的撥款,拜登政府已承諾的補助金額將近330億美元。
在大西洋對岸,歐盟已定妥463億美元擴充本地產能的計畫。歐洲執委會估計,半導體業公家和民間投資總額將超過1,080億美元,主要用於支持大型製造廠。歐洲最大兩個項目位於德國:一個是英特爾價值約360億美元的晶圓廠建廠計畫,將獲得近110億美元的補助;另一個是110億美元的台積電合資企業,半數將由官方支付。不過,歐洲委員會迄未對這兩個投資案做最後核可。
日本經濟產業省自2021年6月推動晶片製造以來,已取得約253億美元的資金。其中167億美元已分配台積電兩座晶圓廠和Rapidus 另一座位於北海道的晶圓廠。 相較之下,南韓避免像美日以直接融資和補貼的方式,而是傾向以政策引導財團投資。在半導體領域,南韓政府在據估計2,460億美元支出中扮演支持的角色。南韓企劃財政部12日表示,規劃提出一項全面性的晶片投資與研發支持計畫,規模突破10兆韓元(73億美元)。
中國大陸目前建設的半導體廠比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多,將生產較成熟製程的晶片,同時累積實現自製所需的專業知識。
【2024-05-14/經濟日報/A8版/國際】
台北報導
半導體測試大廠京元電子26日宣布,考量目前中國大陸包括晶圓製造、封測產品持續過剩,預期未來二、三年情況將更為嚴峻,董事會決議退出中國大陸半導體製造業務,並通過處分間接持有中國蘇州京隆92.1619%的所有股權。因應AI、HPC的強勁需求,決定加碼在台灣高階測試研發與擴產,將今年資本支出大手筆提高逾5成,由新台幣70億元提高到122.81億元。
京元電子表示,大陸近幾年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自主,目前包括成熟製程晶圓產能及封測產能都已明顯產能過剩,但現階段大陸半導體業者仍持續大動作擴產中,預期二至三年之後,大陸成熟製程晶圓及封測產能過剩情況將更為嚴峻。
半導體業者認為,京元電子此時退出的時間點極佳,在陸廠仍搶快擴產時,京元電子仍有陸廠搶買,再過一、二年供需扭轉時,恐怕處分價格會有不小落差。
京元電子總經理張高薰強調,此次交易金額為人民幣48.85億元,約為新台幣217.15億元,預計處分利益約38.27億元,每股盈餘貢獻3.13元,預計淨現金流入約為新台幣166億元,將擴大投資台灣,資金運用除了加快建置廠房設備,充實營運資金外,將投資於更高階的測試技術研發及擴充高階測試設備。京元電董事會並決議通過提高今年度資本支出,從新台幣70億元提高至122.81億元。
張高薰也表示,將集中資源投入台灣半導體製造供應鏈,與客戶及供應商密切合作,強化無晶圓廠(Fabless)先進製程產品的測試服務、整合元件製造廠(IDM)加大委外代工的訂單,目前銅鑼一、二廠已在營運中,銅鑼三廠新產能預計到今年底前將全數開出,將創造營收及獲利的更高成長空間,未來產能滿載後,銅鑼四廠也將很快動工建置。
此外,張高薰指出,此次處分資產所取得的資金提撥約36.68億元,分別於明年及後年各加發每股現金股利1.5元回饋股東,另將不排除與國內外上下游、同業策略合作,因應客戶需求及地緣政治變化,目前正積極評估台灣+1的海外廠建置。
美中科技戰 延伸至IC設計領域
【綜合報導】
美中科技戰延燒,拜登政府再出招。路透報導,當紅的半導體RISC-V架構已進入美國商務部雷達區,正檢視大陸大舉導入該架構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業界憂心RISC-V架構恐成為美方下一個對大陸開鍘標的。台廠中,聯發科轉投資晶心科是最具代表性的RISC-V架構相關廠商,恐受波及。
這意味華府擴大圍堵大陸晶片業,從收緊晶片銷售,往上延伸至IC設計。業界人士分析,美國限制大陸獲取先進半導體技術後,陸企近年將重心逐漸轉移到訴求開源、開放的RISC-V架構上,讓RISC-V架構成為大陸IC設計新星。
英特爾主導的x86及安謀(Arm)為目前的兩大主流晶片架構,但安謀要向使用者收取高額權利金,x86則有複雜指令集,RISC-V挾「開源免費、可模組化與指令數簡潔且低功耗」的優勢,加上不具歐美色彩,有效規避美方限制,被視為x86與安謀架構之外的晶片設計架構首選,吸引新創與大陸IC業者搶用。
包括阿里巴巴旗下平頭哥等陸企均以RISC-V架構開發自研晶片,也有一些大陸IC設計業者RISC-V架構來開發高階晶片,涵蓋手機、AI等應用。
業界人士透露,陸企強攻RISC-V架構,以阿里集團內的平頭哥為指標。阿里集團的研究部門達摩研究院先前公開宣布壯大RISC-V工作範圍,鎖定低功耗、AI加速、車規及安全領域全面反覆運算升級,其中,玄鐵C907首次實現矩陣運算(Matrix)擴展,為未來AI加速計算提供更多選擇,下一代處理器C930也將於今年內推出。
大陸靠RISC-V架構自行開發晶片,避開美方晶片銷售規範,可能讓美國一連串對北京的晶片禁令形同虛設,引起華府高度關注。路透報導,美商務部已發函告知國會議員,正檢視大陸大舉導入RISC-V架構帶來的國家安全風險,評估在商務部職權下,是否有適當行動可有效因應任何隱憂。
這意味白宮可能要針對RISC-V架構開鍘。業界認為,若美國商務部以國安為由要求RISC-V國際協會(RISC-V International)針對開發完成的RISC-V矽智財作出口管制,目前切入RISC-V矽智財市場的SiFive、晶心科等相關廠商營運可能會受影響。
晶心科在去年上半年新增中國大陸影像感測器廠客戶,該公司目前仍以台灣市場為大宗,占比約60%,美國占22%,中國大陸則有15%。
晶心科董事長林志明先前於法說會上指出,正向看待RISC-V的「3A1S」應用,即AI、車用、應用處理器及安全監控等應用,尤其在車用方面,2024年可望有兩項IP取得ASIL-B車規安全認證。
【2024-04-25/經濟日報/A3版/話題】
【台北報導】
摩根士丹利(大摩)證券在最新釋出的「大中華半導體產業」報告中指出,大陸科創版掛牌晶圓代工廠晶合集成宣布,將在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價格保持彈性,並採購大陸當地矽晶圓,預期將不利世界先進、力積電、環球晶、合晶等四家台廠。
晶合主攻晶圓代工成熟製程,主要生產驅動IC等產品,一般預料,隨著晶合釋出價格彈性策略,意味代工價「可以談」,雖然將使得同業面臨價格競爭壓力,但有利聯詠、敦泰、天鈺等驅動IC廠降低成本,成為受惠廠商。
大摩科技產業分析師吳昱睿指出,晶合擬透過大打價格戰搶獲市占率,將直接對世界、力積電等同業形成壓力;高達七至八成的矽晶圓將在大陸當地採購,也將對環球晶、合晶等台灣矽晶圓廠造成直接不利的衝擊。在這四家台廠中,僅環球晶獲得中性評等,其他三家的評等都是「劣於大盤」。
吳昱睿表示,晶合去年營收人民幣72億元,年減28%。不過,驅動IC營收占比達七至八成,是成長動能的主要驅動力,CMOS影像感測器(CIS)占10%,去年下半年復甦動能已優於上半年。
晶合今年營收目標為人民幣100億元,年增39%。公司表示將積極擴大驅動IC市占率,並且預期CIS需求復甦將持續至今年。另外,電源管理IC需求預期也將在今年上半年略微復甦。
吳昱睿指出,晶合去年第4季產能利用率達95%,毛利率為28%,預估今年第1季產能利用率為80%以上,毛利率預估為28%至30%,第2季產能利用率將提高到90%以上。相形之下,今年第1季世界產能利用率僅55%,力積電也只有65%,都遠低於晶合。
晶合目前月產能為11萬片,今年提升至14萬片,並且提高採用大陸當地供應商的比例。在這新增的3萬片產能中,55奈米CIS月產能為1.5萬片,40奈米OLED驅動IC產能為1萬片,28奈米邏輯IC產能為5,000片。
【2024-02-21/經濟日報/A3版/話題】
中美兩大強權的科技戰火煙硝愈來愈濃,拜登政府過去一年祭出更嚴苛的限制,
打擊中國在人工智慧(AI)領域發展及算力晶片等資源取得範圍。
但相關政策卻被批評充滿漏洞。而輝達等重點美企則遊走其間,未來發展牽動產業與股市。
在2022年10月的首版本美國晶片禁令後,美國又在2023年10月17日更新對中國的晶片禁令,此次在2023年內最大科技熱點AI算力上的GPU相關晶片,設定更嚴苛的限制。而在半導體設備方面,美國在2023年內加強與日本、荷蘭等盟國的合作,打造三國共同防線限制高階設備出口給中國,衝擊中企先進製程。
但另一方面,美國措施的實用性引發外界質疑。例如經濟學人2024年1月下旬評論,中國雖不能採購高階AI晶片,但可透過大量中低階晶片補足算力來訓練模型,美國就算擴大管制晶片的種類,也難拿捏尺度。
同時,晶片小體積特性,使走私模式等非法行為盛行,中國實體尤其解放軍機構可能透過新加坡等地為中轉站轉運,例如輝達2023年下旬對新加坡銷售額年增幅達5倍。
但讓白宮最頭痛的問題仍是美國企業,從主導晶片禁令的商務部長雷蒙多行為就能反映該現象。雷蒙多在2023年12月初國防論壇上,以國安優先於短期利益的理由,要求晶片高管要認命,更直言輝達等企業若再微調晶片規格繞過紅線,就馬上動用其他措施防範。
但數日後美國產官兩界斡旋下,當雷蒙多與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再次接受採訪時口徑變為一致,允許輝達推特供晶片給中國市場,而輝達強調會完全配合法規監管。有觀點認為,就算美企提供中國降低規格的晶片,但可能會拿出更先進的設計架構來彌補。
類似情況在美國需要聯合日本、荷蘭的半導體設備管制領域上也可能出現,雖然日荷兩國當前都有同意加大限制,但未來美國要繼續拉攏歐洲等地勢力恐不容易。
歐洲執委會在2024年1月下旬公布加強歐盟經濟安全的一系列提案,包括管制投資等,但由於歐盟成員國意見不統一,相關方案被英國金融時報評價「縮水」,專家也指出,各國真正執行協調起來還需要數年時間。
雖然設計法規與執法不易,但當前美國兩黨都呈現一致立場,有意在總統大選前後關鍵時刻加強對於中國管制力度。但有觀點認為,更加嚴苛的措施,可能會導致美企以及日荷等盟國的反彈。
應對美國制裁,中國也嘗試限制材料端出口,涉及半導體與新能源車產業的鎵、鍺、石墨等列於其中。中美抗衡之下,全球供應鏈再次動盪,對於當前G2科技對立仍偏緊的局勢,2024年內會否透過中美高層互動、美國大選新結果、美國政企雙方拉鋸、總體經濟等因素帶來轉機,市場都在緊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