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新訊

新聞日期:2024/04/19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今年營運很健康

AI業績估翻倍增長;然車電、消費電子不如預期,下修全球半導體展望台北報導 台積電首季每股稅後純益(EPS)8.7元,創史上同期新高。總裁魏哲家表示,擁有龐大預算的hyperscale CSP(超大規模雲端服務供應商),正加速從傳統伺服器轉移到AI伺服器,此一趨勢對公司有利,預期2024年台積電會是健康(healthy)的一年。 台積電預估AI業務今年翻倍成長,營收占比約11~13%,並以50%複合年增率高速前進,全年美元合併營收預估年增低到中段二十位數(low-to-mid-twenties)百分比。 但車電及消費性電子復甦不如預期,台積電下修2024年全球半導體市場(不含記憶體)展望。魏哲家表示,今年不計記憶體的半導體業產值成長約10%,低於前次預估超過10%的水準,且全球晶圓代工業產值將成長約14~19%,低於原先預估的20%。景氣利空籠罩,台指期夜盤大跌,台積電ADR 18日早盤一度大跌逾6%。 台積電18日舉行法說,首季繳出亮眼成績單,單季EPS 8.7元,再寫歷史同期新高。展望第二季,採美元計價方式,合併營收預估季增6%、年增27%,優於市場預估水準,今年資本支出目標維持280~320億美元。 財務長黃仁昭分析,第二季毛利率預估區間為51~53%、中值52%,季減1.1個百分點,主要是受地震影響約0.5%及電力成本上升、影響0.7~0.8%。營益率預估區間為40~42%,中值41%,季減1.0個百分點。 摩根大通證券科技產業分析師哈戈谷(Gokul Hariharan)詢問,近三月是否已見科技業變化,魏哲家說,從產業類別來看,可發現成長速度不快,手機需求是逐漸恢復,不是急劇復甦。PC從谷底往上,但恢復速度緩慢,AI伺服器需求非常強勁(very very strong),但傳統伺服器需求緩慢,不冷也不熱,IOT仍處低迷,而車用仍在庫存調整,原本台積電預期車用需求會回溫,但事實不然。 在先進製程方面,魏哲家強調,台積電維持技術領先,2奈米進度並無遞延,並將採用奈米片(Nano-sheet)結構,預計2025年第四季進入量產,且Tape-out數量更勝3奈米;不過因複雜度提高、CYCLE TIME長,因此2026年才會開始貢獻營收表現。此外,台積董事會核准2023年第四季之每股現金股利3.5元,預計6月13日除息、7月11日發放。
新聞日期:2024/04/18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電代工 超微AI PC晶片下半年問世

綜合外電報導 繼輝達、英特爾先後發表AI PC專用處理器晶片後,超微(AMD)也加入戰局,發表Ryzen Pro 8040及Ryzen Pro 8000系列晶片,將由台積電代工製造,預計下半年上市。 超微16日表示,專為筆電設計的Ryzen Pro 8040系列晶片,以及專為桌機設計的Ryzen Pro 8000系列晶片,是史上最強大的商用PC晶片,將採用4奈米製程生產,預計今年下半起惠普、聯想等PC製造商推出的新款AI PC將內建這兩大系列晶片。 超微口中的AI PC顧名思義,是能在本機直接執行即時語言翻譯及其他AI應用程式的筆電及桌機,有別於目前市面上多數仰賴雲端平台進行AI運算的PC裝置。 研究機構IDC日前公布,全球PC市場歷經前兩年低迷後,終於在今年第一季恢復成長,並看好下半年各大PC製造商陸續推出AI PC將加速全球PC市場復甦。 英特爾已在去年發表專為AI PC設計的Core Ultra系列晶片,並宣稱全球第一批AI PC將有超過230款內建該系列晶片,合作業者包括宏碁、華碩、戴爾、惠普、聯想等PC大廠。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我們預期AI PC是未來一年市場焦點。」 輝達也在今年1月發表新一代AI晶片,號稱能在PC本機執行AI應用程式,合作業者包括宏碁、戴爾及聯想。 超微同樣瞄準AI PC這塊大餅,先前在1月已發表專為桌機設計的Ryzen 8000G系列晶片。 在輝達、英特爾、超微搶攻AI商機之際,掌握全球最先進晶片製造技術的台積電成為最大受惠者。台積電目前主要採用3奈米製程為輝達代工AI晶片,預計新一代2奈米製程將自明年開始量產。
新聞日期:2024/04/17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灣半導體產值 今年估增13.6%

台北報導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發布半導體產業預測,全球半導體庫存調整已近尾聲,終端應用產品出貨恢復正成長,加上車用、HPC與AIoT等長期需求支持,預估2024年台灣半導體產值年成長13.6%,將達4.17兆元。 MIC預估,半導體將走出高庫存陰霾。 針對次產業,由於有先進製程帶動,預期今年台灣晶圓代工營收將明顯成長,產值達2.4兆,年成長15%;記憶體方面,在2023年第四季接近供需平衡,預期今年有較大成長動能,年成長達20%。IC設計與IC封測因為終端需求尚不明朗,保守預估產值將成長10%、13%。 MIC產業顧問彭茂榮表示,2024年半導體市場能見度相對更明朗,然而還不到全面復甦,包含供應鏈仍在調整階段、產業淡旺季週期也尚未恢復正常水準,將保守預估成長。 彭茂榮表示,半導體長期趨勢前景看好,新一代通訊連網技術研發、布建與AI技術的導入,在各應用領域都將深刻改變人類社會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模式,因為半導體是上述新興技術的核心支撐,將帶動半導體元件需求持續攀升。 而在全球半導體廠投資動態,MIC提出兩大觀察。一,2024年資本支出將恢復正成長,惟多數大廠依舊採取撙節政策,今年僅微幅成長2%,但展望2025年,預估全球半導體廠資本支出將提升至1,826億美元,創十年新高,年成長13%。二,今年記憶體廠投資重點將在HBM、DDR5等先進製程節點產能,主要為生成式AI大爆發、超級電腦等HPC應用驅動高頻寬記憶體(HBM)快速發展。
新聞日期:2024/04/16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凌陽集團營運 重返成長

台北報導 IC設計公司凌陽(2401)歷經庫存調整,首季營收繳年增1成;集團公司凌通(4952)、凌陽創新(5236)扭轉去年頹勢,營運逐步回歸成長。凌陽目前以車用系統單晶片為主要發展方向,並且整合人工智慧(AI)至晶片之中、以12奈米先進製程打造,切入消費型邊緣產品之中。 凌陽首季合併營收為13.46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2.84%、季減2.25%,受惠終端庫存回到健康水位,回補需求延續;子公司凌通、凌陽創新也逐步走出谷底,前者第一季合併營收達5.44億元、季增9.2%、年增19.2%,後者合併營收為3.64億元,年增12.31%;下半年伴隨消費性電子緩復甦,將有望迎拉貨潮。 凌陽以智慧座艙為主要核心,打造座艙娛樂矽統、自動駕駛輔助系統,打入陸系車用系統廠,著眼中小型車種。 此外,AI為凌陽集團積極發展之方向,透過強化AI演算技術,提升晶片附加價值;凌陽Soundbar產品,即提供AI 3D演算法辨識空間距離,凌陽創新則以低功耗AI智能鏡頭輔助系統,搶進AI PC市場。 除了IC設計服務外,累積超過三十年的矽智財也是凌陽強項,如資訊傳輸IP、影音IP,公司於台系、陸系之晶圓代工廠皆有配合,目前已經可以達到12奈米之先進製程。 凌陽集團同時關注社會公益事業,為花蓮地震捐款一千萬元,董事長黃洲杰對於災區的困境深表關切,希望能夠幫助災民們盡早度過困難、重建家園。他強調,凌陽集團與災民們同心協力,共赴艱難時刻。
新聞日期:2024/04/15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營收季季高

台北報導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18日舉行法說會,將公布第一季財報及第二季展望。法人指出,台積電首季營收繳出財測上緣佳績,創下歷史同期新猷,預估單季EPS上看8元以上水準,第二季營收將在高效能雲端運算需求帶動下,有機會再創史上同期新高紀錄。 台積電法說前遭逢403地震、首季營收創高、獲美政府補助、新董事會候選名單揭曉等,預期本次法說會市場將聚焦今年資本支出及營收指引、海外擴產進度和先進封裝產能規劃等重大議題,及新董事會未來之營運方向。 台積電ADR市值躍升全美第七大,12日股價重挫3.18%、以142.52美元作收,較台股溢價5.61%。由於先進製程需求增加,法人推估,今年台積電於整體資本支出將達到300億美元,而是否將原先預估之280至320億美元支出區間上調,有待法說正式揭曉。 法人直指,美國廠加大投資力度,是資本支出調高關鍵,但同時也憂慮長期財務結構表現。儘管台積在先進製程和先進封裝領域維持優勢,然N3在量產初期對毛利率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加上供應鏈證實,美國一廠已開始接電投入第一片晶圓試產;台積電是否能用過往折舊策略,維持其長期財務目標承諾,將為外界所關注。董事會改選 法人關注 另外,台積電董事會改選左右未來走向,美國商務部副主席烏蘇拉‧伯恩斯(Ursula M. Burns)將成獨董,有利強化與美國政商界溝通,然是否加大力度投資,將面臨考驗;其中,美國供應鏈本土化,是選擇當地設置先進封裝廠,又或委託當地IDM(整合元件製造廠),亦為法人本次法說關注焦點。 台積電首季合併營收5,926.44億元,再寫同期新高,季減5.3%、年增16.5%,市場占有率持續擴大。外界估計,首季毛利率將堅守53%水準,單季每股稅後純益預估值約8.0~8.5元,有望同創史上同期新猷。同時,台積電震後重申年度營收年增21~25%預期,也讓外界聯想在AI需求帶動下,達標並非難事、是否有機會將更上一層樓。
新聞日期:2024/04/12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新應用帶動 驅動IC族群續衝

LCD/OLED、折疊機、車用面板等成長動能明顯,聯詠、瑞鼎、天鈺、敦泰後市可期台北報導 3月合併營收公布,驅動IC族群首季表現平穩,聯詠、敦泰、瑞鼎紛繳出年增之表現,首季淡季成績堅挺,顯見終端回補庫存力道延續。法人指出,展望第二季,IC設計業者受惠成本端下降,包括LCD/OLED、折疊機、車用面板等新應用帶動之下,驅動IC族群表現仍值得期待。 驅動IC領頭羊聯詠3月合併營收85.75億元、月增20.2%、年減6.6%,第一季合併營收244.28億元,季減10.03%、年增1.6%,落於公司財測中值,符合公司預期。聯詠指出,首季TDDI有下滑趨勢、OLED驅動IC則有持平表現;不過因電視、顯示器等進入需求淡季,大尺寸領域,為週期性下滑。 瑞鼎異軍突起,3月合併營收21.45億元,年增63.84%,第一季合併營收60.36億元,季增22.81%、年增64.79%。受惠AMOLED新產品、新客戶及新機種的導入,需求增加,無畏其他產品線需求下滑,營收逆勢成長。 瑞鼎估計,AMOLED手機滲透率會再提高,預期2024年整體手機市場將有中個位數成長。瑞鼎分析,折疊型不只需要一顆AMOLED,也有新機種跟客戶在導入折疊手機的OLED DDI,因此成長動能較明顯。 天鈺、敦泰首季營收持穩。天鈺3月合併營收15.52億元,月增64.3%,年增4.7%,第一季合併營收37.22億元,季減1.19%,年減5.4%,主要受到中大尺寸應用驅動IC比重較高影響,然天鈺於電子紙與小尺寸應用出貨情況佳,第二季將緩步增溫。 敦泰3月合併營收11.57億元,月增11.4%、年減18.2%;第一季合併營收35.6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0.4%。敦泰認為,OLED觸控IC今年滲透率逐步拉高,然而,相對競爭對手較晚切入該市場,不利市場競爭,下半年開始將小量出貨。 敦泰深耕車用領域,看好車用TDDI全年出貨量持續增長,敦泰表示,大尺寸相對過往外掛式螢幕具成本優勢。並成功開發出新一代TDDI、性能大幅提升,在國際一線大廠陸續導入,將成為敦泰未來重要成長動能。
新聞日期:2024/04/11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聯發科3月業績旺 1年半新高

旗艦手機掀拉貨潮台北報導 聯發科10日公布3月合併營收,受惠旗艦級手機拉貨動能延續,寫18個月以來新高佳績,第一季更優於去年第四季,順利突破財測。展望第二季,法人預估陸系品牌業者有望提前備貨,聯發科持續推出更多賦能AI系列產品,將迎來更多商機,並逐步往韓系平板品牌滲透。 聯發科3月合併營收為504.79億元,月增31.3%、年增17.5%,累計首季合併營收達1,334.58億元,年增39.5%、季增3%。對比首季財測區間為1.218至1,296億元,順利突破財測區間上緣;公司指出,因部分手機客戶備貨力道延續至第一季。另外,智慧平台第一季受惠庫存修正告終,皆降低季節性因素影響。 展望第二季,法人認為,陸系品牌手機有望提前備貨,聯發科持續推出賦能AI系列產品,其中,天璣9400將以台積電3奈米打造、效能更甚以往,人工智慧新賽局,將為聯發科帶來更多的商機。 目前聯發科及通路商庫存皆回歸正常水準,不過以過往經驗為鑑,相關業者於備貨及庫存策略將更加謹慎,法人研判,將不至出現過往重複下單之情形。 法人透露,聯發科天璣9300、8300聯手谷歌打造Gemini Nano LLM手機,廣受陸系品牌業者好評,另外也首次打進韓系品牌廠之高階平板系列。近期,聯發科更發表首款繁體中文之大型語言模型,顯見該公司持續發展更多生成式AI應用,試圖打造軟硬整合之生態系。 在邊緣運算,聯發科持續切入車用、其他運算裝置及機器人等領域,並提供更具隱私、低延遲及低成本的AI SoC解決方案。雲端方面,聯發科則提供112G、224G SerDes IP,及PMIC等產品;公司預計相關產品將於明年底陸續進入量產,為中長期成長主要動能。
新聞日期:2024/04/11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營收爆發 揮出雙響炮

3月衝1,952億,譜年、月雙增佳績;首季也優於財測,年增16.5%台北報導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3月合併營收強勁,寫年月雙增之佳績;第一季合併營收亦優於財測指引平均值,雖為消費性電子淡季,台積電持續受惠AI帶來之商機,營運表現堅挺。隨著晶片法案補貼金額底定,台積電未來將負責大多數美國領先晶片製造,多元化減輕市場對其之地緣政治擔憂。 台積電3月合併營收1,952.11億元,較上月增加7.5%,較去年同期增加34.3%;第一季合併營收約為5,926.4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6.5%。 相較台積電第一季財測指引,合併營收介於180至188億美元,以新台幣兌美元匯率31.1元為基準換算,平均值季減約6.3%,實際季減5.2%、也優於預期表現。 伴隨AI、HPC產品持續放量,減輕消費性產品步入淡季之影響;台積電受惠AI帶來的龐大商機,未來於美國擴廠,也將負責大多數美國先進晶片製造,新的階段計畫再次證實美國客戶對人工智慧的強勁需求;值得留意的是,台積電獲得66億美元補貼與本土廠商英特爾的85億美元補貼相當。 法人指出,3奈米不單僅是另一個長期製程節點。台積電總裁魏哲家曾透露,N3P在目前階段的PPA(Performance,Power,Area;效能、功耗及面積)表現優於Intel的20A;比較不同代工業者3奈米的產量,台積電遠高於競爭對手,目前採用3奈米的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和PC,今年有望逐漸擴展至資料中心的ASIC。 在擁有更多的客戶之下,為未來業務成長增添動能;法人預估,相較於5奈米市占率約7成,未來台積電在智慧型手機SoC和HPC市場上的3奈米市佔率將接近獨佔,顯示其在全球HPC市場獲得重要進展。 儘管4月3日台灣地區發生25年來最大地震,台積電仍然重申地震之後全年營收年增20~25%的指引,長期結構性增長仍然完好;除了雲端AI之外,預計2、3奈米之邊緣AI,將在未來幾年內支撐台積電的成長,市場引領期盼18日台積電法說會帶來的最新說法。
新聞日期:2024/04/08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台積 蓋亞利桑那第三廠

三座投產後,美將拿下全球先進製程20%市占綜合報導 台積電獲得美國政府補助66億美元後,決定在亞利桑那州興建第三座廠房。第三座晶圓廠預計將在21世紀20年代底採用2奈米或更先進的製程技術進行晶片生產。 台積電指出,TSMC Arizona的第一座晶圓廠依進度將於2025年上半年開始生產4奈米製程技術;繼先前宣布的3奈米技術,第二座晶圓廠亦將生產世界上最先進、採用下一世代奈米片(Nanosheet)電晶體結構的2奈米製程技術,預計於2028年開始生產;第三座晶圓廠預計將在21世紀20年代底採用2奈米或更先進的製程技術進行晶片生產。與台積公司所有的先進晶圓廠相同,這三座晶圓廠的潔淨室面積都約是業界一般邏輯晶圓廠的2倍大。 台積電表示,未來亞利桑那州三座晶圓廠完工後,將為當地直接創造6,000個高科技、高薪工作機會。另據大鳳凰城經濟發展促進會(Greater Phoenix Economic Council)分析,這三座晶圓廠總計將創造超過2萬個一次性營造工作機會,並在相關供應商及消費端創造數萬個間接工作機會。 目前為止,台積電一直將旗下最先進晶圓製造技術留在台灣,包括為輝達代工製造的4奈米晶片以及為蘋果iPhone代工製造的3奈米晶片。亞利桑那州晶圓廠將是台積電在美國建立的首座先進半導體製造廠房,預計未來三座廠房投產後將使美國在全球先進半導體市場拿下20%市占率。 然而,台積電在美投資設廠的計畫在執行上困難重重。美國晶片法案上路以來政府撥款速度緩慢,再加上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面臨技術人才短缺及各項許可申請程序複雜等問題,導致建廠進度一再延宕。台積電最初預定亞利桑那州一廠2024年投產,後來又表示投產時程延後至2025年。 一名美國官員向日經亞洲表示,台積電為了解決亞利桑那州高科技人才短缺問題,打算從台灣派大批技術人員赴美協助安裝半導體設備。該名官員表示:「我認為台積電從台灣派員將專業技術帶進美國,對美國半導體廠房建造及廠房設備來說都至關重要。」
新聞日期:2024/04/08 新聞來源:工商時報

403大地震 台積晶圓震損有限

台北報導 25年來最大地震!3日上午7時58分花蓮和平外海發生規模7.2地震,全台有感,這是繼1999年921規模7.3地震後,最大的一起地震。外界關注這次地震對科技業的影響,業界估計,由於半導體製程及防震係數的提升,台積電報廢晶圓可能低於1,000片,雖然先進製程昂貴,但估計扣除保險後,影響約在20億元以下,業界人士預估和法人圈大致相同。 台積電3日表示,地震後工安系統正常,部分廠區進行疏散,震後人員皆安全並開始陸續回到工作崗位,另台積建廠工地狀況檢查初步正常,因安全考量已決定台灣各地工地停工,待檢查後再行施工。 台積電產能牽動全球科技巨擘,包括蘋果、輝達、高通、AMD及聯發科等營運,在921 大地震後採取一系列防震措施,廠房擁有7級抗震設施,目前供給較吃緊的3nm、5nm製程多在南科Fab 18,3日台南地區地震約4級,不致影響先進製程供給,不過仍有部分石英管材破裂及線上晶圓部分毀損,部分機台做停機檢查,避免偏移。 法人機構推估,由於高頻率餘震及停機後校正調整,影響台積電工作時數約在6個小時以內,對台積電第二季財測影響6,000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20億元,毛利率影響低於0.5個百分點,衝擊有限。半導體供應鏈人士也指出,台積電受影響應以地震後晶圓破片的數量為主,921地震中所毀損的晶圓片,導致營收減損不超過新台幣30億元,但保險理賠後對獲利影響不到10億元。日本首相:隨時提供援助 截至3日晚間7時,已累積至少183起大小餘震。氣象署預估未來三到四天內還可能發生規模6.5至7.0地震。而本次花蓮強震,深度15.5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花蓮最大震度6強,是2020年震度分級新制以來最大,宜蘭、苗栗也有5強震度,全台灣包含離島都超級有感。 氣象署表示,這次地震菲律賓海板塊隱沒的位置,過去地震淺至深都有、也相當頻繁,該區域能量累積相當快,評估不會一次就將能量釋放完。 針對不少民眾反應地震當下未收到國家級警報,氣象署表示,實際震度達4級以上,但預估震度未達4級而沒有發布的區域為桃園市、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高雄桃源、屏東九如6地,預估震度偏低原因為警報第一報預估規模僅6.8,氣象署承諾,後續將會持續檢討改進。 日本3日同步偵測並發布地震報告,日相岸田文雄隨後表達慰問,強調願意提供台灣任何必要的支援。此外,日本氣象廳已上修偵測到的地震規模為7.7,並將稍早對沖繩等多地發布的「海嘯警報」降低為「海嘯勸告」。
×
回到最上方